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剑虹 《青年记者》2009,(13):74-74
笔者所谓“遇奇就报”,是指目前一些报刊中动不动就报道一些生活中奇事的怪事,并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前些天笔者在某报看到一则消息说:南京洪武北路一家卫生洁具店(老百姓称马桶店)开业的同时,还沿街挂出一招聘启事,上面写明“年薪十万,本店招聘貌美端庄、研究生学历的女营业员”,引起许多市民的议论。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是与各种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复旦大学尹德刚、周胜在其撰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中,把会议大体分为集会、工作会议和记者招待会三类。在当今新闻从业者中,有部分人认为会议新闻缺乏吸引力,因而不重视或忽视采写会议新闻。笔者认为,那种认为会议新闻无足轻重的看法是欠妥的。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常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会议对记者来说就是一个“新闻富矿”。但是由于多数会议新闻报道手法单一,为了报会议而报会议。记者往往只是照顾主办单位的需要,强调宣传功能,结果写出来的稿件八股味…  相似文献   

3.
一、报纸版面不堪应付,改革会议报道呼声急 由于地市报的特殊个性:覆盖面的有限性、与基层接触的贴近性、党报的政治导向性,等等因素的制约,地市报在处理市属各级会议报道时,颇感为难。其具体表现为:会议太多、太滥,记者不胜负担,版面不堪应付。由于地市报的发行机制仍沿袭着过去“行政手段十感情因素”的传统格局,为报纸发行量着想,在会议报道上,报社对各级会议的组织单位都不敢轻意说“不”。从市委的全会,到市直部办委局的大会,到部门局部的小会,似乎会会都要报道,有时记者部的记者全部派往会场,还嫌不够。于是,“会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的《新华日报》今年1月26日B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通讯《“板凳会议”:老百姓身边的议事会》(以下简称“板凳会议”),介绍了泰州市、兴化市一些地方每月至少一次“基层民主议事活动日”。到时候,市民带上小板凳,找片空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聊上甚至是“吵”上个把小时,这已经成为泰州市不少市民每月至少一次的“必修课”。这种被群众称为“板凳会议”的活动是讨论村组、社区事务并求得共识的一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是通讯第一段的开头,写得既形象,又介绍了“板凳会议”的由来。这就能吸引人,使读者增添去了解、看个究竟的欲望。这篇1700…  相似文献   

5.
一张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报纸──对《华西都市报》走向市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经验的剖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在近年成都的报业市场上,有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畅销报,文化层次低的普通老百姓喜欢读,文化层次高的教授、作家、机关干...  相似文献   

6.
向熹 《新闻界》2001,(1):21-22
北京、上海、广州都提出要建立区域的“会议中心”;“会议经济”也成为经济研究人员的案头之题,而报纸尤其是机关报,却在为“会议新闻”头痛。   笔者参加的各种会议多了,对“会议新闻”的抱怨听多了,也着手作了些研究,才发现这原来不是一个小题目。本文陈述了近期的研究结果。   一、理一理“会议”的概念   “会议新闻多了,所以报纸一版不好看”;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改变会议新闻的写法,作到‘跳出会议写会议’”;   ……   这样论断与评价我们听得多了,它们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对新闻来说,会议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8.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廖佚 《新闻传播》2010,(9):69-6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个“老大难”,媒体同行们觉得难写,老百姓觉得难看。写好会议新闻,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四心”——精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此改良采编模式,创新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1.
对于各种会议,很多新闻单位习惯于用与会领导的行政级别来判断它该不该报和报多长。某些行业性部门性的会议,本来只是例行的工作安排或总结之类,并无新意。但往往因为某个级别较高领导的出席。就似乎变得重要起来,不惜用很大的版面、很长的时段加以报道,结果报纸变成了“会议简报”,广播电视成了机械的“传声筒”。曾有香港同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内地的电视或者其他的媒体,给人的感觉信息量好像不大,除了会议之外还是会议。”会议新闻过多、过滥成为新闻宣传的通病,也成了新闻改革的一大“拦路虎”。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新闻节目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会议新闻不但客观存在,而且非常重要;不但要报道,有时还要报透报足.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会议新闻的报道常受制于会议议程、内容而陷入程式化的误区,有些会议新闻内容空泛,空话、套话连篇.  相似文献   

13.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14.
在对待会议报道、包括领导人活动报道(下同)的态度上,出现了一种偏向。有的人认为。党报缺乏可读性,是会议报道造成的。党报上没了会议报道,就受读者欢迎了。因此,对会议报道,必欲除之而后快。还有的人,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对待会议报道:唉,把一版豁出去,给会议和领导人,集中精力经营其他版……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一些版面编辑厌烦会议,一些会议记者以消极的态度报道会议。这提醒我们,对会议报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全党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这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常见泛滥之势,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症结,一是“逢会必报”,无论会议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也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的内容;二是“一会数报”,一个一般性会议,开幕报,闭幕报,做了消息还要做专访、侧记;三是报道“程式化”,往往是“名单+讲…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新闻     
黄斌 《新闻前哨》2004,(8):62-62
我国将首次主办 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全球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第七届会议将于2006年5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传媒学者、业界总编、社长参加主题为“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的研讨。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次在亚洲举行。  相似文献   

17.
会议新闻改革一直是新闻部门经常强调的问题。多年来,省、市宣传部门一再下发文件要求减少会议报道,但始终减不下来,这是众多新闻工作者感到最头疼、长期困扰的老大难。因为职责所在,作为地方电视台及时报道当地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理所当然。对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重要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做活做软会议新闻,让会议新闻必看好看,是加快县(市)报向以县域为中心的区域都市报转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选择。最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9家县(市)报有关负责同志和编辑一起,研究如何从“大众情怀、百姓视角”入手,软化会议报道,把会议报道做活、做生动,使领导满意、群众爱看。他们就改进会议报道的报道理念、报道方式,以及如何把握题材、选择角度等,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各报交流的要点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50年“两会报道”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两会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就会议本身报道会议的单一程序性报道逐步演变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现场特写新闻和通讯、记者招待会报道、代表和委员的发言和访问记、会外配合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样式的发展过程。  在 50年的时空跨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会报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在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方面不断发展,强调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关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两会报道”体现新闻规律的进步越来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20.
张勇军 《新闻前哨》2007,(12):26-27
发韧于市民报、繁荣于电视的民生新闻,近两年来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乃至研究课题。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不能漠视更不能拒绝这股新闻大潮的强大影响:而应主动引入并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将其作为新闻改革、实现“三贴近”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