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健 《贵州教育》2005,(4):11-12
教育现代化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必 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 定并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的发 展,也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丰富、观念更新、勇于探索、 感为人先的高素质队伍。这样学校才具有生命力。 我校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以新理念为先导,确立正确的校本培训指导 思想 校本培训是指立足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把教师 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 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为 此,我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自我发展之…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2012,(Z1):95-96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品位的教师队伍是决定课改成败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本研修正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应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文化培育。我校在已有研修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践,着力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成长,继承与发展并举,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提高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无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我校是在校本研修中学习和学做课程领导。我校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后"茶馆式"教学,引领教师将研修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在学做课程领导的同时,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对校本研修的精心规划,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成就了我校一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教师队伍,也提高了广大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齐心协力投入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  相似文献   

4.
王慧 《现代教学》2014,(11):7-7
教材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通过校本研修以及区级和市级研讨活动等不同层次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现实要求及紧迫任务。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工作体系,造就了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善于学习——校本教研的支撑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唯有不断学习,丰厚自我文化底蕴,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不断地积累新知,提高技能,才能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顺应时代的不断发展。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  相似文献   

6.
继续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多年来,我校坚持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给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多种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在明确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我校校本培训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组织  相似文献   

7.
<正>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正确的教师学习模式和方法是保证教师学习成效的关键。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方面,笔者认为以下模式可作参考:一、进行校本研究积极实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推出的"研训一体化"校本教师学习模式,特别是参加校本研究,积极探索和研究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努力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师的质量是立校之本 ,校本培训是强师之路。对如何立足校本培训 ,建立一支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取得了一些成绩 ,下面是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我们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 ,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 ,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的论述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使教师明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对新课改的信心 ,树立起对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积极参与到课改中。在教师明确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李居易 《班主任》2005,(10):25-27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推动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深厚,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几年来,我校在教师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及尝试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项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继续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多年来,我校坚持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给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校本培训是指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培训内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读书反思”式.“培研结合”式、“同伴互助”式、“专业导航”式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校本研修是当前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校本研修,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当前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课程改革实验之初,教师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要使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最有效最经常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校本研修。我校把校本研修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就启动了教师工作纪  相似文献   

13.
学校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学校的培养。学校只有把培养教师素质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谈谈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粗浅做法: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锐意创新改革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立足于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作为每个学年都要开展的常规工作,我校的校本培训有五个特点:一是有针  相似文献   

15.
学校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该通过学校的培养。学校只有把培养教师素质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谈谈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粗浅做法:一、建立组织,健全机构,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  相似文献   

16.
我校秉承学校科研为先,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研修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了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我校依据规划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与教"两大领域目标,设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并在这三大校本培训课程中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相似文献   

17.
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锐意创新改革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立足于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作为每个学年都要开展的常规工作,我校的校本培训有五个特点:一是有针对性,二是内容丰富,三是过程实在,四是形式多样,五是实效性强。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和主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新颖与否、业务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理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课程改革与新的教育发展机遇面前,能否有效地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培养指导教师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及世界范围内中小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式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校本培训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校本培训,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技巧,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只有在校本培训中具备了过硬的基本功才会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想搞好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必须把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化”即培训教育教学化,培训教研科研…  相似文献   

20.
我校办学十年,立足校本,从现状出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校本管理,深化校本研究、注重校本培训,构建了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教师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