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有时用“无立锥之地”来形容处境艰难,你知道它是如何来的吗?据记载,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宫廷艺人叫优孟,他能歌善舞,深受国王宠。优孟与宰相孙叔敖是好朋友。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只能靠卖柴度日,连个住处都没有。一次,孙叔敖的子在路上碰到了优孟,将自己的境况告诉了优孟。优孟说一定帮他想点办法。优孟回家以后,就刻意模仿孙叔敖的声音、笑貌、动作,慢慢地就学得很像。一天,楚庄王请客,优孟就穿上孙叔敖的衣服装扮成孙叔敖前去献酒。楚庄见了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活了,就对他说:“你还来做宰相吧。”优孟说:这件事我还得回家跟我的妻…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在朝廷上模仿楚国死去的贤相孙叔敖。他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学着孙叔敖的语言、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楚王一看,十分惊讶,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这件事提醒了楚王,使他感到不该忘掉贤相的后代,于是加封了孙叔敖的子孙。优孟模仿  相似文献   

3.
优孟哭马     
<正>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他身高八尺,擅长表演,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的方式劝诫楚庄王。楚庄王有一匹好马,颇受宠爱。他不仅给这匹马穿上绫罗绸缎,还把它安置在宫殿里,用枣干喂养它。养尊处优的生活让这匹好马迅速胖起来,最后得病死了。庄王很伤心,下令要依照上大夫的规格来安葬这匹马。这个决定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出面劝谏庄王,庄王不但不听劝诫,还下令说:"以后非议葬马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相似文献   

4.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5.
吴非 《语文新圃》2007,(5):42-43
讲《史记·滑稽列传》,说到优孟扮孙叔敖故事,学生不了解孙叔敖其人其事,于是插说一段.……  相似文献   

6.
该文点击、揭开春秋战国历史.记载了楚国名相孙叔敖"三年治楚而楚国霸"的丰功伟迹,并对其一生从政、从廉进行了要说.作为"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伴君如伴虎,事必躬亲,楚国的兴衰,其具有很大的决定权.但是,名相孙叔敖作为一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楚国霸业初绽,他离开经世济民的舞台时,却没有购置棺木的钱,这对今日的中国,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性.该文对孙叔敖何许人也,也进行了辩解.  相似文献   

7.
孙叔敖     
孙叔敖,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到公元前六世纪初期,即春秋时代,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县)人,是我国古代以廉洁尽忠而闻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专家.孙叔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较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这对他的思想和品行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初孙叔敖并未得到楚王赏识,后来他的朋友沈尹筮向楚王推荐孙叔敖为令尹(楚国设置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说:“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楚庄王接受了沈尹筮的举荐.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也比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译大意,而忽略试题的关键点——高考评卷的得分点,这些关键点是:1.古今异义[考点探究]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典型例题]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因歌曰“……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相似文献   

9.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10.
绝缨与报恩     
"楚庄王绝缨"的故事记载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故事的本身并不复杂.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一次叛乱.班师回朝后,庄王在宫廷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犒劳各位有功之臣.群臣们一个个把盏言欢,尽情畅饮,傍晚大家依然酒兴未尽.庄王下令点起蜡烛,在宫内搞起了烛光宴会,让大家继续狂欢.  相似文献   

11.
目不见睫     
《教育》2013,(9):60
战国时期,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目前政治腐败,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目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  相似文献   

12.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楚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盛。楚庄王常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令尹而高兴。可令尹却积劳成疾,病倒了。病危时,孙叔敖还忍着病痛,写了奏章。过了几天,孙叔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了,就叫来儿子孙安,深情地说:“我一生将节俭看得很重,所以也没给你留下什么遗产。我死以后,大王很可能让你做官,或是赐给你丰厚的产业。我想你并不具备治国的才  相似文献   

13.
正遇逢国家有非常重大的会议召开,成语"共商国是"也频频在媒体报道中露面。然而,由于未能准确理解"国是"的含义,不少人便在无意间将其与"国事"相混淆。"共商国是"本为"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宰相)孙叔敖,为楚国建立了霸业,患了重病,眼看就要归天了。他把儿子孙安叫到身边,嘱咐说:“王上虽然重用我担任了令尹,屡次给我封赏,我都不接受。我死了之后,你还是回到乡下去种地吧。千万别做官,也不要受封。万一国王定要封给你一块地的话,你就请他把那块没人要的寝邱(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封给你。……”话还未说完就咽了气,与世长辞了。楚庄王听说孙叔敖死去,立即赶到了孙家,拍着孙叔敖的棺材大哭了一场,一连几天吃不下饭。  相似文献   

15.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庄王时的令尹,因政绩卓著、强楚称霸而为历代史家所称道,但由于史记简略,他的家族世次、生卒时间、籍里居地、治政时序等,至今众说纷纭。因此,探求史实,当对其政绩的考证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正>训练一孙叔敖为楚令尹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4题。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2)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44白冠,后来吊(3)。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4"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4)。"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4已高而意益下(5),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4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17.
楚庄王葬马     
大秋 《课外阅读》2007,(7):44-45
劝说别人改变既成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当此人是权大势重的人物时;而向一国之君进谏,欲使其改弦更张,且要冒着因犯颜而殃及自身的危险时,人们更多的则是望而却步了。《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巧谏楚庄王葬马的故事,恰恰提供了"艺高人胆大"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正> 孙叔敖是封建社会初期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任楚令尹的时间,在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庄公五年说;二是庄公十六年;三是庄公十三、四年至十八、九年。我以为这三种意见均难以置信。五年说推算出的时间太早。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提到,孙叔敖任楚令尹是继子越之位,当属可信。据《左传》与《史记·楚世家》所记,楚庄公诛令尹子越的时间为庄公九年(即公元前六○五年)。按惯例,在同一期间不可能有两个令尹辅政,为此庄公九年前的令尹无疑是子越而非孙叔敖。庄公十六年说亦难以成立。明代周圣楷在《楚宝》卷一提及孙叔敖是庄公十六年始为令尹的,故有此说。这个说法可  相似文献   

19.
芍陂(安丰塘)相传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所建,此说于上世纪70年代遭到认真质疑。孙叔敖修筑芍陂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但其修筑芍陂的传奇性角色具有无比的坚韧持久性,因为该叙事的"历史真实性"不如它代表的"典范"意义重要。芍陂-孙叔敖叙事一旦成为当地百姓感到幸福与自豪的资源,相关人士对于考证真实与确切性就失去了兴趣,显然在可预见的将来,该叙事仍会因商业等需要而继续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小时候,他出去玩耍,路遇一条双头蛇。那蛇昂首翘尾,很是吓人。孙叔敖见到此蛇,脸色苍白,头发都竖了起来,因为当时有一种流传:遇上双头蛇的人,不久就会死去。孙叔敖感到厄运就要到来,非常恐慌;但他又想,既然自己活不成了,就不要让别人再见这不祥之物,于是他用石头把蛇砸死,并把它埋了起来。孙叔敖心情非常不好,像喝醉酒一样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一头扑到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母亲很奇怪,忙问他出了什么事?孙叔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