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梅说     
张劼  钟惺 《中文自修》2004,(9):54-54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  相似文献   

2.
(一)计财篇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来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仍不可使富也。何谓习俗?吉、凶之礼既亡,则以其相沿者为礼。婚之筐篚也,装资也,宴会也;丧之含殓争也,设祭也,佛事也,宴会也,刍灵也。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相勉矣。  相似文献   

3.
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相似文献   

4.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5.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6.
岘山临汉上,塑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⑦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相似文献   

7.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咎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  相似文献   

8.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  相似文献   

9.
凡事,凡物,凡利,凡财,争则成讼,让则相亲,取舍不同,结果迥异.易学家通过讼卦告诉我们,争讼非善事,事在人为,吉凶就在争让一念之间,争则两败俱伤,让则互利双赢,讼事慎为之.通观讼卦六爻之义,皆以不讼得吉,成讼则“终凶”,《易》作者始终中言息讼免争之旨,表达了追求和谐尊让,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自古及今,讼而能终胜者几希;讼者争一时之气,多以伤神伤财伤情伤义而告终,种下人情失和的根因,此中消息,非正直所能尽言,圣人探微索隐,见者深矣.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相似文献   

1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12.
古文助读     
【原文】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相似文献   

1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14.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5.
慎其所处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  相似文献   

16.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17.
眇者识日     
《阅读与鉴赏》2008,(7):95-97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粲。”扣碟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禽,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18.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③,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赢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相似文献   

19.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相似文献   

20.
【习题】1.下列各句中的其字,与例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A.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