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歌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既然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验诗歌的情感态度呢?  相似文献   

2.
“诗歌 ,是从生活的泥沙中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 ,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 ,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的蜜。”(何其芳语 )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意境。怎样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把诗歌教出“诗情画意”来呢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 借助电教媒体 ,渲染意境 ,酝酿学习情感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写照 ,因此诗歌教学要“知人论世” ,由“境”入“情” ,从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写诗缘由、具体内容出发 ,生动地渲染课堂…  相似文献   

3.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关于诗歌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特点决定了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学华 《新作文》2004,(3):34-37
诗歌历来有“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学中的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也已进入语高考试卷中。(请看大屏幕)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使之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对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皆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努力促使学生亲近文学,并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的形式,是文学艺术领域的“群山之巅”,中国诗歌含义隽永、形式多样,以唐诗、宋词、元曲扬名海内外。诗歌比任何文学体裁都富有情感色彩,虽然文字量不多,但却是高中生进入语文世界的“金钥匙”。新《课标》强调在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应努力提升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和感知能力,提升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中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背诵时也可能会有疏漏,教师在诗歌教学时非常有难度,往往是复述诗意,归纳总结主题,让学生们概括并背诵,教学形式较为僵化。教师有必要改变现状,并为高中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更具趣味性。本文就此加以探究,并为该领域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辉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语新课程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其基本理念之一是充分发挥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及整体素质。笔以为,要想充分发挥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古代诗歌教学入手,深入挖掘古代诗歌中的美育因素,是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限于篇幅,本重点谈一下古代诗歌自然美中的四时之美和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8.
曹磊 《海南教育》2014,(24):26-27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语言凝练、形式优美、意象丰富、情感充沛,最能体现语言艺术之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情感美、捕捉诗歌的意象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江素芮 《现代语文》2011,(11):51-51
诗歌是世界文学库中的瑰宝,被誉为“文学之王”。笔者根据“发现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把运用发现法优化诗歌教学归结为四个字——“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0.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小学语文教育要给孩子提供最精粹的诗歌选篇,小学诗歌教学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然而,“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学观、尚可斟酌的选篇、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非尽如人意。小学诗歌教学究竟面临哪些问题?面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愿今天的讨论成为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情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说的是诗歌的通请渠道是隐的,达理的蹊径是幽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通诗情达诗理,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智育、情育、理育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美感、熏陶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歌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一首首清新优美空灵的诗歌;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从生活的泥沙中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的蜜."(何其芳语)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言说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它的内容含蓄而隽永,形式灵活多变。所以教师在教读诗歌时就会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方法。一、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情感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相似文献   

16.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 ,一方面又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 ,其内在情感、意识、话语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后代在文学领域内,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诗歌、散文、小说无不以摧璨的光芒照耀千古。唐代文学的成就不但使唐以后的文人墨客为之顶礼膜拜,而且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致肯定。不过,令人迷惑的是,在对有后一代文学的肯定中。史家们对初唐文学却是持否定态度的。游国恩先生等人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称“唐初诗歌”“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①原中科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唐初诗歌“仍是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唐初诗风不振”。②还有刘大杰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引清人叶奖《原诗》中语称:“…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语言、技巧和情感是诗歌鉴赏命题者拟制题目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其分布基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2009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则相对“单纯”,在基本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前提下,更侧重情感审美考查。据统计,18份试题中,涉及情感审美的多达19题.而单纯指向表达技巧的则寥寥无几。可以说,情感审美是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钟群娟 《河北教育》2007,(10):16-17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化”上:  相似文献   

20.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一方面又表面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其向在情感、意识、话音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