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手词典【缘木求鱼】yu1nm·-qi%y%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有错误,因而不能达到目的。缘,攀援。★“缘”不能写作“沿”或“椽”。比较容易写错,考试中常考。成语故事成语“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故事为:战国时,齐宣王想通过发动战争来扩张领土,树立威信,使自己称霸于天下。孟子就去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听说你想用战争征服天下,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你想使天下都归顺自己,就必须先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员、农人、商人,甚至旅行者都愿意到你这儿来。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就好比是‘缘木而求鱼’,是…  相似文献   

2.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方法上错误,就一定不能达到目的。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对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缘木”是可以求鱼的。不信,请看:中南半岛南部的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每年7-11月份因循公河涨水,倒灌入湖,湖面由低水位期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为10000平方公里,湖周围的树木浸入水中,鱼乘机钻入树洞;低水期,水退去鱼恋洞不走。当地人就爬上树去,以手探洞,鱼无可幸免者。这真正成了“缘木求鱼”了。又如报刊报道:“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的一些泥质海岸有一种鱼,它不但能离开水,还能爬树——叫…  相似文献   

3.
说“的”字     
“的”是我们经常见到用到的一个词。作为实词,它是鲜明,明白的意思。宋玉的《神女赋》有“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其中“的”字就是鲜明的意思,全句说的是“红嘴唇象朱砂那样红得鲜明”。“的”又当箭靶的中心讲。荀子劝学篇说:“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这个“的”就是箭靶的中心;“质”是箭靶。这句是说,“因此箭靶的标的挂出来,弓矢自然就射来了”。又引申为目的、标准的意思,现代汉语经常用到“目的”这个  相似文献   

4.
“缘木求鱼”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顺着树木向上爬,去寻求鱼。这个成语比喻做事方向、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不过,生活在柬埔寨洞里萨湖周围的人们却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这个成语,因为他们常常要爬到树上找鱼。在洞里萨湖的周围,生长着大片的“两栖森林”。雨季,湖水上涨,被淹没的森林依然生机勃勃,成了鱼类觅食、游玩和临时繁殖的乐园。当旱季到来时,如遇水位迅速下降,人们就要“缘木求鱼”了。因为在那些树洞里,有着好多来不及撤退的鱼儿呢!在我国南海和东南亚一带的海边,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奇景:一尾尾的鱼扭动着身体,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5.
“莘莘学子”的使用频率并不低,但令人奇怪的是,小到中学生用的《汉语成语词典》,大到《中国成语大辞典》,竟都没有收入这条成语。有人说这是因为它并不是成语的缘故。其实,成语和非成语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国门敞开后,西方风靡百年的“语言分析思潮”开始东渐。对经历了长期禁锢的我国哲学界来说,这股思潮像一缕清风,顿时吹绉一池春水。应当承认,它拓展了我们的思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惊讶之余冷静思考,就会发现它根本不像多数学所说那样是某些观点错误,而是研究方向舍本求末、研究方法缘木求鱼、研究结果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成语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成语”的概念具有模糊性,有的人把它理解成“现成语”,有的把四个字的都认为是成语,这都是不准确的。现代语言学者多次想对成语作个划界,又不时碰上这样那样的难题。因此,确定成语的范围,划清它与其他熟语,特别是与惯用语的界限,成为判定成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破釜沉舟”写成“破斧沉舟”,殊不知那“斧”虽形近,但砍烂了舟船之际,也斩错了这个成语。“釜”是古时做饭用的锅。“破釜沉舟”是打烂饭锅,弄沉舟船,表示誓死战斗到底的决心。它源于古代故事:战国时,项羽亲自率领军队渡河同秦军在巨鹿决战。为求胜利,项羽痛下决心,下令沉掉船只,  相似文献   

9.
鱼在树上     
中国成语往往四字一句,字少但含义深刻而丰富,并且历史悠久,比如“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对、方法错误,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是二千多年前,孟子对想称霸天下的齐宣王讲的:“您想动员全国军队冒险去攻打别的国家,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  相似文献   

10.
描述上古之人的吃喝,常用成语“茹毛饮血”。有一成语词典解释说:“古人猎到禽兽,连毛带皮地生吃其肉,吮饮其血。”这就不禁想到看电视“动物世界”中狮虎捕食猎物的场景。而我们的“古人”连兽毛都吃,以血止渴,莫非比野兽还要“原始”?这个成语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孔颖达疏曰:“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这里说明初民还是“毛”、肉分而食之的。其实“若不能饱”,再去捕猎是了,何至于啮食羽毛、兽毛?因此这里所谓之“毛”,究竟何所指,值得考…  相似文献   

11.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其实,判定它们是否是成语并不难,只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就可以了。首先,看它是否已约定俗成。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一种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固定  相似文献   

12.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词语释义的判断将成语“道听途说”释义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笔者认为应判错。上述释义错就错在把“听”和“说”看成是同一主体发出的两个动作.且把已经名词化了的动词“说”仍当作动词用。下面对“道听途说”这一成语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成语“与虎谋皮”的意思是: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但这个成语中的“虎”最初却是“狐”.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于是去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回答说:“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不得不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14.
“美轮美奂”被人们随意搭配已是屡见不鲜,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它常常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多家报刊杂志上。也许正是这个实际问题引起了命题人的高度重视,去年高考语文试题第四题,用这个成语设置了题项 B,原句如下:“博物馆美轮美奂。”很显然,这个成语是误用,因为它只能用来形容房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高考似乎只与教师和考生有关,至于圈外的人则可视若罔闻,依然故我。非但如此,且有欲禁不止、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聊择五例,以示读者:  相似文献   

15.
说“为动”     
为(wèi)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之间,含有“为××(宾语)而怎样”的意思,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为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是:动词具有了表目的的介词性质。像成语 “以身殉职”中的“殉”字,意思就是“为……而牺牲”,将这个成语译成现代汉语,它即是:把自己的生命拿去为公职而牺牲。 这种为动用法,研究者不多,本人不揣冒昧,在此对它作一番较为详细的举例说明。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17.
朱旗 《语文知识》2006,(6):25-25
宗璞的美文《紫藤萝瀑布》里有这样一句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这里,作者为什么将常见的“察言观色”写成了“察颜观色”,是一时笔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个对?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笔者特意去查阅了有关的工具书,发现《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写做“察言观色”。可以说,“察言观色”已被公认为这个成语的规范写法了。  相似文献   

18.
“春蚕到死丝方尽”常被用来赞颂一种以身殉职的“春蚕精神”。说到春蚕,让我想起“作茧自缚”这句成语。一提到它,人们往往想到它的贬义。不过,这只是人的片面认识;蚕如果有知,大概不会承认人制造的这个成语。  相似文献   

19.
“成语”式小结有关的物理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文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6):21-21,F003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能力很强的语言,而成语则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教师若能在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小结时,精心设计,自编一些物理上的“成语”,来帮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语”式小结按其产生原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如”、“若”两字常见的用法都是作假设连词和比喻词,运用频率较高,但在特殊语境中又容易用错。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两道题就在这两个字上“设卡”,“卡”住了众多考生。先看第4题。这一题要求从4句话中找出加点成语不恰当的一项,D项的文字为:“老王家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不少考生读题后感到文通字顺,成语运用正确,于是到前3项中去找错项。其实,这些考生误解了“如数家珍”的比喻意。现代汉语中以比喻词“如”领起的4字成语较多,如“如虎添翼”、“如火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