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然而”一词的来源,本文从“然”和“而”在上古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转折连词“然而”是由转折连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直接组合而形成的,它们是同义连用;而且“然而”的成词时间在上古。文章还对转折连词“然而”在上古很少使用的原因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2.
“及其”中的“其”原本主要回指前面的语法单位,起到连贯前后并列项,使后一并列项从形式上由无定到有定,由泛指(generic)到专指(specific)的作用。但是,一定的语境,使得“其”的回指变得可有可无,或因汉语的省略定势与节律阻止回指说,直至不能说有。由有回指到可有可无,到不好说有,到没有回指的过程,就是“其”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过程。  相似文献   

3.
鲁迅《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名作《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多次出现。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它们的修辞功能,可总结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意义。这些转折连词的使用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赋予了“然而”以不同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4.
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转折连词"然而"由"然"和"而"两个同义转折连词复合而成,还有观点认为转折连词"然"产生于"然而"、"虽然"之后.考察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时间及来源,转折连词"然"的产生不晚于"然而",先秦存在大量"然(代词)+而(连词)"这个跨层组合的语言事实,根据关联向对复合连词结构制约的规律,可见转折连词"然而"不是并列式复合词,其来源只可能是前面所述的跨层组合"然而".  相似文献   

5.
双重否定结构"不无"经历了一个由跨层结构到双音词的发展过程。"不无"由跨层结构变为动词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其中"无"句法位置的变化带动了其词性的转变,为"不无"的词汇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语义的融合、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发展也是"不无"词汇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7.
“亲身”连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名”的短语结构。在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变化、韵律需要、高频使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亲”“身”语义逐渐融合,位置逐渐固定,宋代时已有成词倾向,明代以后最终成词。  相似文献   

8.
韩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15-116
针对"要是"这一假设连词的产生进行了探究,发现"要"与"是"在最初使用时"要"表假设,"是"则为判断动词,二者独立使用。随后"是"发展为焦点标记,进而成为词内成分与"要"结合构成假设连词。"要是"的"重要的是、主要的是"意义在特定句法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对其转变为连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到位"可分为述宾短语"到位1"、述宾式动词"到位2"、形容词"到位3"。先从共时平面分析三个不同的"到位"的语法特征;再从历时平面分析"到位"由短语到动词再到形容词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东西"由短语词化而来。"东"、"西"的"坐标"引领作用是"东西"词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常用"东西"之来源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方位名词"东"、"西"句法功能因句法结构"东西X"中"X"的省略而造成的由指称向指代的转变上。转喻机制是促使"东西"词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词汇化形成的虚词是虚词的一种特殊来源,这种虚词与其成词前的非词形式同时共存于现代汉语之中,但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却大不相同。从副词“有点儿”和连词“可见”的个案研究可知,虚词与其非词形式的主要区别标志,一是内部要素语义是否融合,二是内部要素是否居于句子或短语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英语定语从句和分裂句中that属性问题语言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上述不同结构中that的结构来源、回指功能与句法约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为,that在定语从句中为关系词,在分裂句中为结构词。  相似文献   

16.
李艳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13-18
移就修辞的词汇化形式表现为完全词汇化、移就造词和准词汇化三种形式.不同的词汇化形式表明移就修辞结构可以造成移用词语的语义演变.移用词语的语义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义域扩大、词义主观化、词性转移等,移就造词也促使其词义进一步泛化.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一词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祖堂集》保存了“如许+多”结构早期而丰富的例子,对探索“许多”的成词过程功不可没。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要求加速了“许多”的成词。  相似文献   

18.
新兴格式"被xx"关涉"强势方"和"弱势方"两个论元,是对"强势方将某一行为或结果强施于弱势方"范畴化的结果,具有[+强制][+不真实]的语义特征,其内部紧密度高,且"被"位置固定,具备类推功能,是一个动词性类词缀。在反复使用中"被xx"的演进是个围绕[+强制]基本语义特征向外扩展泛化,形式走向常态化的过程。在语用上蕴涵否定、讽刺、批判的功能,具有新奇、简约以及突显焦点信息的特点,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指称现象一直是语言学与哲学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回指是指称的一种。文章分析了指称理解的心理本质,从认知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回指语在大脑中的构建及回指的功能语用意义,这一研究将为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双音词词汇化研究中存在如下模式性的做法和认识:单个词语单线式上溯下推、双音化是具体词语词汇化中的韵律因素。笔者通过对"月亮"成词的再分析,对上述做法、认识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三个问题:词汇化在词汇学知识体系中的归属、双音化在词汇化中的作用及两种研究的关系、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词汇化是一种造词法,只有小部分双音词经由词汇化而来,开展单线式上溯下推前要甄别是否适用;双音化是词汇化发生的先决前提和根本原因,词汇化研究不能完全取代双音化研究;重视在各种系统中开展研究的传统符合汉语汉字实际,应把词汇化研究和系统式研究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立体呈现汉语词汇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状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