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一期,本栏目对课程改革的回顾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期,我们继续对10年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反思。请读者朋友关注课改10年,关注10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难点和盲点。  相似文献   

2.
郑丹 《小学语文》2013,(9):10-12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它是衡量学生主体学习的变化、教师课堂教学状况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并把握教材内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适宜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要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研究。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解读,一定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此次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更记录着千百万教师生动的课程实践和教学探索。10年课改,10年沉淀,学校的重建、学科的改革、课堂的变革、学生的变化,话题说也说不完。有人说,对10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是2011年这个十二五的开局年最应当做的事情之一。请读者朋友关注课改10年,关注10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亮点、难点和盲点。  相似文献   

5.
教材文本的解读不仅需要关注教学的关键项,而且还需要关注教材中文字以外的内容所传递和隐含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猜想和设计将文本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串联起来,富有趣味地解读教材,凸显语言的魅力和文本的吸引力,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由衷的热爱,并在品读赏析、迁移运用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功能、关系和意义日益凸现。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做大做强了校本课程,冲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樊篱,对低年级现有识字文本进行了有机整合,实施了二度开发,多渠道、多方位、全面、科学地引领学生走上了一条开放的识字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重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的误区,不得不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用教材来教"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拓展成为阅读教学中课程建构的基本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采用,这自然有其建设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把拓展当做时尚而盲目追赶的现象.许多教师以为课标实验教材在淡化学科课程知识系统性的同时,体验课程的特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彰显,在教学中如果不把体验课程的生本资源开发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那么教学将不成其为教学.于是在文本的解读中,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你的看法".不顾文本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随意拓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建构就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拓展,在失去其基本指向的情况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拓展教学的两个最基本问题"拓展什么"和"怎么拓展"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19):97-98
语文,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教人育人的重任。以文学、语言、故事等典型事例,传播与学生生活最接近、最能反映社会价值,以及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教学文本,以此来促进学生在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言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教学目标,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核心的任务。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适合的工具才能承接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文本教学为核心,充分挖掘文本内部价值和衍生价值,让学生获得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多一份思考和体会文学魅力的热情。为此,以多维度视角全面分析苏教版语文教材,充分考量教学目标和教学培育目的,并适当挖掘文本的隐性资源,助推教改服务。  相似文献   

10.
教师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如何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备受关注,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今日教育》2007,(12S):40-44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编者共鸣的情感历程。 2007年江苏省级赛课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的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一课引发了众多教师对于如何利用课程资源适度拓展情感教学目标这一话题的讨论。以此次争执为契机,本期反思录带来的是:如何渗透新一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达到认知与情感教学目标同步推行、落实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过去提倡对教材要“钻得深、吃得透”,这话本身是正确的,至今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我认为怎样“深”,怎样“透”,光从教材考虑似乎不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应该对教师文本解读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点,笔者从实践出发,提出一些文本解读的视角,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郑康鸿 《新教师》2022,(2):72-7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可以感受到课程资源的重...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认识(1)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对材料的体验都是独特的。(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3)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有丰富的教学资源。2.实践第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感受。2001年在新课改实施前,  相似文献   

15.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体会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推出四篇来自乌海市海勃湾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文章。这四篇文章有理论层面的思考,有实践环节的纪实,这对正在参与或即将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们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近5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如果说,前几次改革,仅是修修补补的“改良”的话,那么,这次课程改革就是一次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法应用的根本性“革命”。其目的在于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使之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更与国际社会的教育模式接轨。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了教材,变了出版社,重新整合了课程分类,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支点,变革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乃至教育方法、手段;变革我们的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人才观。否则,以不变应万变,旧瓶装新酒,难免有悖课程改革的初衷。今年秋季开学,内蒙古自治区继海勃湾实验区后,又增加16个新课程改革实验旗县。为了使更多的实验者有思想上、操作上的准备,少走弯路,我刊将陆续刊登一批实验者撰写的文章,敬请关注。主持人/孙志毅  相似文献   

16.
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课程文本解读的效果如何,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关键环节。因此,关注教师在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文本的重构,是在课程实施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对教学有效性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小学语文阅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需要发掘教材切入点,帮助小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8.
董文 《华章》2011,(27)
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解读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话题,在许多地方把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定义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方式的结果,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5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规范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但由于实际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的主要元素:学生,教师的个体差异,那么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多元解读呢?  相似文献   

19.
解读教材就是发掘教材、利用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与教材融合的过程。要从"教语文"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要符合文本的文体特点。这样,才能为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比较大的课程.文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离开文本的所谓的拓展,可能看起来很有用,也很出彩,但是却达不到最佳的、最经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