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3.
谈起笔者创作社教类专题<爷爷为我写儿歌>,要追溯到2002年.这位"爷爷"叫欧澄裁,年近80岁,仙踪镇大欧村人,是含山县有名的新闻人物.他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儿歌作家,他写的儿歌很有特色,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  相似文献   

4.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5.
写华阴县人武干部李毅迷恋新闻写作的这篇短文(《新闻知识》第12期)真是写绝了写活了。一行字交待了他在部队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新闻干事.五行字道出了李毅转业到地方人武部后不忘老本行,以几个典型事例概括了他的成绩。至于李毅又如何痴情写稿呢?作者别出心裁完全由他妻子、娃他妈说出来,绝就绝在这点上,妙就妙在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写法上。大嫂的开头话就吸引了读者,“要不是娃我早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7.
体味爷爷     
爷爷在走完他95年的历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爷爷一生没住过医院.去年11月,得知爷爷生病的消息后,我不顾差途的疲惫,匆匆赶回老家,送他到医院看病,离开他时我心里总不踏实,两天后我再次回到乡下老家,看爷爷病情有所好转,才放心地回到单位.谁知4天后的一个下午,家里打来电话,说爷爷不行了,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回家时,爷爷已安祥地离去.我抱着爷爷左摸右看,怎么也不相信爷爷就这样地走了,他是那样平静和安祥,分明就是劳累一天后晚歇睡熟了.  相似文献   

8.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  相似文献   

9.
莫言 《出版参考》2004,(35):18-19
中国作家在国外的所谓"演讲",其实多半是自欺欺人.一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能来三五十人听(其中多半还是自己的同胞),已经很不错,有时候来上三五人,你如果还想拿出事先写好的讲稿读一遍,那离神经病也就不远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进饭馆,喝着吃着,该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二是中国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围内,给他一个题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满嘴烂蒜,把那些说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11.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的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临帖人生     
爷爷读过私塾,写着一手好毛笔字. 幼时的一年春节,爷爷早早地张罗来一大摞红纸,戴上眼镜,慢慢地把纸裁开,仔细地折出大小均等的印痕.接着,爷爷把我拉到桌旁,紧紧抓着我的小手,使我与毛笔和纸墨之间有了第一次相遇. 那幅对联最终还被父亲乐呵呵地贴在了大门上,歪歪斜斜的8个字,每一笔粗细不匀的线条和锯齿般的纹路记录着我蹒珊习字的步履.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在整理爷爷的日记。爷爷从十七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九十四岁去世(1988年),最后病重期间的日记虽然不是他写的,但记录了他每天的生活。七十多年日记几乎一天不落,只可惜有一部分日记在抗战时期日寇轰炸乐山的时候被毁掉了。  相似文献   

14.
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08,(2):123-125
2003年的春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同志找到我,说社里想为谢冰心、张天翼和我爷爷叶圣陶三位儿童文学的老前辈,出版他们的儿童文学全集,爷爷的这一部想征得爸爸的同意。有关爷爷的儿童文学,我从看过的书中知道,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写在1921年,那是他为郑振铎先生创办的《儿童世界》的创刊号写的,那年他二十七岁。《  相似文献   

15.
"我准备纳几双鞋垫送给蒋爷爷,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做好。拿什么当见面礼呢?我只好写了封信,要亲手交给蒋爷爷。"覃金艳在人民大会堂作为新长城2003年受助生唯一代表发言后,走上主席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立即起身迎上来,满面笑容,他的眼中充满了关爱之情。"能见到你,我也非常高兴,现在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好。虽然贫困生还不少,但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你们,你们就可以顺利地上大学。你们一定要自强,学好本领,今后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他拍了拍金艳的肩说,"好孩子,到了北大,好好上学……"蒋爷爷接过信后对金艳说的一席话.让她的眼中闪耀着激动的泪花。"我会的!"金艳使劲地点了点头说。这是2003年8月3日发生在人民大会堂感人的一幕。一个刚刚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湘西贫困大学生,如何会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的重视?这个不幸的幸运儿,如何在走投无路之际将幸运之门打开,走进她向往已久的神圣大学殿堂的  相似文献   

16.
1984年5月初,北京晚报的记者访问诗人艾青时问及写作情况,艾青说:“写诗要有灵感,没灵感就不写了.”这里说的灵感,就是兴。“无兴不强作。”写诗是这样,写杂文、短文、评语、按语也是这样。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五百篇故事,但在故事后面写了“异史氏曰”的也不过一百七十多篇。他并没有按固定的模式,在每一篇故事之后都加一个“编者按”,而是有兴则写,无兴作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兴而强写,就不免乏味,或失之于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7.
曹洪儒 《记者摇篮》2006,(10):42-42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一、叙述情节,简练生动将导语情节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唯物史观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创立者,马克思在分析新闻自由概念时,其思想有鲜明的特点,其中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出版自由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停留在对这一观念的内在的一般认识上.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唯物史观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创立者,马克思在分析新闻自由概念时,其思想有鲜明的特点,其中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出版自由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停留在对这一观念的内在的一般认识上,而是在它之外寻找物质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爷爷     
爸爸的老家在黑龙江,家里有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和三个姑姑.爸爸和妈妈抗日战争期间就参加了革命,全国解放后他们从东北调进北京工作,那以后有了我和妹妹.1960年,近十年没有回过家的爸爸思乡之情益甚,无奈公务缠身,情急之下只好托人把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那年我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