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歌唱英雄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因其鲜明的红色革命思想,为陕北民歌的发展注入新生的力量,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艺术家对陕北革命民歌采集、利用,创作出很多被世人传诵的经典音乐作品,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世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我国新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这个主意是妈妈出的——“今天,大家一起去看新房子。”托托卡把我叫到一边,小声对我说:“你要是敢说咱们已经去看过新房子了,瞧我揍扁你。”  相似文献   

3.
近日阅读《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深感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气势宏大”“并具有深刻幽默感”的魅力。在《缪斯的左右手》一文中,余先生论及诗与散文的表现手法不同时说:“大体而言,诗好用意象,尤其是比喻,散文则相反。但也不可一概论之,因为《诗经》的赋比兴三体之中……远古的诗人陶潜,诗中绝少用比喻。”  相似文献   

4.
一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篇幅短小、能灵活地记叙情事、自由地抒发情感的文章体裁。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是一片广泛而自由的美的天地,散文被人们称之为美文,美在文情并茂,诗意盎然;美在有优美隽永的意境。所谓意境,现通行的文学理论在对其界定上一般认为:它  相似文献   

5.
绘本解读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文章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作了一则生活寓言——这则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6.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2):118-120
二十二年前,柳苏(罗孚)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桥》,反响极佳。所以我决意模仿他的题目,写一篇《一定要看陈之藩》。只是当年柳苏向大陆读者推荐董先生作品时,董桥在内地尚且籍籍无名,柳先生推介之后,董氏大名渐响,迄今已经公认为个  相似文献   

7.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8.
我读半通斋     
商洛,这块镶嵌在大秦岭中的神奇土地,堪称艺术沃土、文学富矿、作家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这里涌现了贾平凹、方英文等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坛新星;近几年,更多的作家从这里奋飞。学者型散文家、才子刘炜评正是其中之一。他的《半通斋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计32万字)出版以来,业内外人士皆赞誉有加,争相一睹为快,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本期选发部分著名学者、评论家(包括作者本人)关于《半通斋散文选》的一组研究文章,共6篇,篇篇有分量、有见地,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9.
就表现手法而言,《故都的秋》采用了写景散文惯常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但历来写景散文,创作者在处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大多侧重于对象,而创作主体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对象进行审视。相反,当我们在品味《故都的秋》一文时,则会明显地感觉到,文中的主体和对象完全融为一体。创作者既是主体,又是主体化了的对象;而客观景物既是对象,又是对象化了的主体。那么,作者  相似文献   

10.
老舍自题两联名志老舍(公元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抗战时在武汉参加文学运动。1951年获授“人民艺术家”称号。创作甚丰,亦爱题联。抗战时期他自题联,表述了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1962年他题联,倡导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刻苦精神: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刘海粟题联自勉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刘海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备受迫害,但他心胸豁达,不悲不戚,对未来充满信心。当时,他曾做一联自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陶渊明妙联劝青年晋代,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受排挤,辞官回乡,过着田园生活。有一天,一位青年慕名前来求教。陶渊明正在田里观看禾苗长势,青年上前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晚生欲求读书之法,望先生不吝赐教。”陶渊明听了,谦逊地一笑,说道:“你不见禾苗在长吗?”青年伏地细看了一阵,答道:“不见其长。”陶渊明又让青年看田边的一块因长年磨刀而凹下去的石头。青年看罢不解其意。陶渊明遂叫家人取来文房四宝,写成一副对联: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  相似文献   

11.
语文必修五中有一篇陶渊明的散文《归去来兮辞》,在讲课时,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成为同学们争论的话题。上课时,我带领学生翻译完文章,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大家通过讨论找出是全文的最后一句  相似文献   

12.
正刘志成的散文属于西部,属于有着久远历史,在新的时代虽背着沉重的负担,却奋力而行的西部人,他出于西部,书写西部,但精神上超拔了西部,他以自己的追求证明,持久的艺术冲动,是保持散文创作活力的重要保证。他有篇散文叫《裸坦的渴意》,我觉得较好地概括了他的散文。散文是一个人经历、思想的直接记录,最见人的性情和情感,读刘志成的散文,觉得他确实是在"裸袒"着他的内心,对自己经历  相似文献   

13.
刘尊珍 《现代语文》2013,(12):51-52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致使学生在学习散文时会感觉文章不完整,不能轻易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致使散文教学成为一个难点,而散文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手法又决定了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散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15.
习惯在睡前阅读一会儿性情文字,让一天在愉悦中收尾.拿出学长兼老师刘炜评馈赠的新著<半通斋散文选>浏览,不想才看了几篇,就无法释手了.子夜时分,强迫自己合上书,却迟迟不能入睡.眼前仿佛竖了一面隐形舞台,书中所叙之人次第登场,对作者所记诸事来了个情景再现.索性爬起来继续看,每到会心处,忍俊不禁.第二天,西大1979级一学姐一见到刘老师,便抱怨炜评害人,原来她也和我一样,昨晚拿到新书后没能扛得住诱惑,直看到拂晓才入睡.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