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孔子曾授徒三千。对于众多的学生,该如何评判他们的学业呢?孔子评判的标尺是"升堂"与"入室"。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居住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前堂后室。进门后见堂,堂无前壁,相当于一个有顶有柱的高台,要到堂必须历阶而上,所以是"升堂"。人居住于室,堂室之间隔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墙,  相似文献   

2.
有篇介绍朱光潜的文章说,朱光潜幼年时,在嬉戏玩耍的间隙,经常蹲在教室外的窗下听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揣摩文意,作者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进入课堂”了。“堂”真是课堂、“室”真是教室吗?“登堂入室”一词源于《论语·先进》。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路,他性情刚勇,喜欢弹瑟,弹出的瑟声犹如打仗,充满杀气。对子路弹瑟的本领,孔子加以评价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即子路;升,登上;堂、室,都指房间。古代房舍,前室为堂,后室为室。即前面的房间为堂,后面的房间为室。孔子的话…  相似文献   

3.
雨石老先生告诉我:都说孔子讲中庸,讲“和为贵”,可把孔子当成“老好人”是天大的误会。孔子是反对“捣糨糊”的,其实很有原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升堂!”“威武——”听到这声音,你一定以为是哪出电视剧吧?这你可就猜错了,那是我们班的“县官”在“办案”呢! 原来,刚一上课,李老师就被校长有事找去了,临走前让我们自由背诵前面学过的课文。可我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弹了十天,老师说,你弹得可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感悟到作者的人品和胸怀呢?又弹了一段时间,孔子说,这首曲子若非周文王所作又能是谁呢?师襄子惊讶地离席而拜说,你真了不起呀,这首曲子叫《文王操》!好的音乐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直接滋养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升堂!”“威武——”听到这声音,你一定以为是古代县官在办案吧!这你可就猜错了,那是我们班的“县官”在“办案”呢!原来刚一上课,李老师便被校长有事找去了,临走前李老师让我们自由背诵前面学过的课文。可我们班啦……哪怕老师只离开一分钟,我们也能“演”出几出戏来。这不,李老师前脚刚一走出教室,我们班的“县官”——黄杰就开始升堂办案了。宣布升堂后,黄杰一本正经地高喊一声:“带原告上堂!”正在做作业的李小伟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糊里糊涂地被几个同学“提”到了台前。“你想告谁?快快如实道来,本官好为你做主!”李小伟一头雾…  相似文献   

7.
“升堂!”“威——武——”听到这声音,你一定以为是古代县官在办案吧!这你可就猜错了,那是我们班的“县官”在“办案”呢!(嘿,真有趣,班上还有“县官”,并且还能办案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刚一上课,李老师便被校长找去有事,让我们自由背诵前面学过的课文。可我们班……哪怕老师离开一分钟,我们也会演出几出戏来。(这也太夸张点了吧。)这不,李老师前脚刚一走出教室,我们班的“县官”——黄杰就开始“升堂办案”了。宣布“升堂”后,黄杰一本正经地高喊:“带原告上堂!”正在做作业的李小伟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糊里糊涂地被几个同学“…  相似文献   

8.
旧戏曲舞台上,每逢“大老爷”升堂,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东晋学者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成阳宫里,看到无数奇珍异宝,其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10.
一、从古今中外,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重要性。早在两干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人施教这一原则。他非常重视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是对一个人,看他的日常行动,观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意志的所向,他还有什么隐匿的呢?孔子对他相从的十名弟子,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而且,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是不是有闻即应去实行呢?孔子答道,有父兄在,应当禀命而行,怎能有闻即行呢?  相似文献   

11.
孔老夫子一向讲礼,说话时也常常礼不离口。而他对送礼的行为却嗤之以鼻,并以礼来教育送礼之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久以前的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匆匆赶路,突然遇到了一个自称为子路的人。这个粗鲁的年轻人拦住孔子的去路,还硬要拜孔子为师。  相似文献   

12.
时下,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内,教师为了维持好教学秩序,总是说:"看谁坐得好就要谁来回答问题(操作……)."一堂课内,这句话听多了,笔者就在思考:坐得好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学生会讲小话、做小动作而不跟着老师跑呢?  相似文献   

13.
《同学少年》2012,(10):53
"以德报怨"一直被视为宽容、仁爱的大义之举而被力加倡扬。很多人以为"以德报怨"出自《论语》,为孔子提出并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德报怨"确实见载于《论语·宪问》,但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说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么以什么报德呢?显然,  相似文献   

14.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狠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试想:什么事儿不是“过犹不及”呢?喝老酒好,可是贪杯者喝多了大都又倒了出来,岂不跟没喝一样?贪财者,“聚到多时眼闭了”,两手…  相似文献   

15.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现在,仍有不少人把坐牢叫作“坐班房”。“班房”为什么会同牢狱(监牢)同义?“班房”是“三班六房”的简称,使用这一称呼始于明清,它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专政机构。“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的合称。它是古代州县衙门中一种差役组织的名称。皂班的“皂”,原为马牢之名,即马厩。古代,奴隶与马同牢,又因“皂”为黑色,古人用以借代穿黑衣的养马官,由此,引申为泛指州县衙门里的差役,又称皂隶;特指专司站堂行刑的衙役,即县官升堂审讯时,排列在公堂两边的公差——皂班。  相似文献   

17.
不走寻常路。听程少堂先生上课,总忍不住想起这句广告词。程先生的课确实是有些“怪异”的。所以,我总有一种担忧,如果用传统的标准来评判,那一定会让人在削足适履的压抑中感到语文教学创新的无助。比如这堂《你是我的同类》就是如此。本诗选自课外,等于是一堂诗歌选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说到排行时,有说“伯、仲、叔、季”,有说“孟、仲、叔、季”。矛盾吗?不矛盾。为什么有“伯”和“孟”之分呢?我们以孔子一家三代来说  相似文献   

19.
讲《论语》一课自然要提一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笔者与同学们对孔子的了解进行了交流,我们谈了孔子的作品、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价值、孔子的形象,甚至谈到人的价值取向,直到下课时,话题仍在热烈的进行着、讨论着,我也兴奋着、激动着。就在我宣布下课转身离开教室时,一位同学突然跑到我面前问:“老师,我们今天课上交流的,有用么?考试考么?”我一时语塞,怎么回答他呢?告诉他考的不多,那我这堂课又算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很多教育部门和机构在下半年都组织老师们开展教学竞赛,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呈现精彩的课堂。那么如何评判一堂好课呢?这个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标准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学生的角度评判,是否调动了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现时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所以评判一堂好课关键看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