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素养关系到语文整体水平的高低。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阅读素养测评向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PISA和PIRLS阅读素养测评为例,分析两大测评的研究趋势,聚焦其阅读能力的测评,提出对我国阅读测评的启示:阅读测评在测评目的上应指向高阶性、创造性阅读,测评过程应体现显性化、全面化,测评结果应追求真实性、交际性阅读。  相似文献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项目)有极高的国际认可度,其评价理念和评价结果对OECD成员国的政策取向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以PISA项目的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为例,对PISA项目的测试维度、评价结构及达成水平标准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其在评价理念、评价核心的界定、评价结构、评价内容及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等方面对我国考试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阅读素养测评是PISA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测评的内容领域对试卷设计、题目命制以及分数的解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现代语言测试理论研究界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以《PISA 2015阅读素养框架(草案)》为基础对PISA阅读素养测评的内容领域进行解析并总结其对国内外语阅读测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变化为在定义中增加"评价"元素,删除"纸质"文本限定词;测试维度调整为阅读情境、阅读文本、阅读策略.其中阅读文本包括文本单位、文本结构和导航、文本形式和文本类型;阅读策略涵盖文本处理策略、任务管理策略两个方面.首次从文本单位来规定试题分布比例,单文本占65%,多文本占35%.由这些变化得出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可借鉴之处包括重视自主评价,关注高阶阅读;重视数字阅读,开展多层次阅读;重视多文本阅读,推行群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以阅读素养为主要测试领域,基于考察国际阅读教育评价新趋势的目的,文章对PISA测试设计方案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兼与江苏省高考阅读评价标准作对比,发现新方案存在阅读文本增补、评价层级重构的改动,认为数字阅读素养、阅读策略成为了评价的新关键词,以此认为我国的语文教学评价中应制定独立的阅读评价框架,并借助语言特色丰富阅读测试文本。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评价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考试,因为没有建构起明晰的阅读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使评价表现出经验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阅读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而  相似文献   

7.
王丽芬 《成才之路》2020,(5):120-121
阅读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文章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图文结合进行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并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家校联系等方面,对地理教学阅读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呈现形式多样,知识体系复杂,知识关联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地理阅读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素养是目前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基于地理阅读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中东”“印度”的教学案例,提出地理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刚 《现代教学》2010,(1):52-53
一、PISA与我国教育评价 2000年至2009年期间,PISA以纸笔测验衡量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PISA各国和各地区政策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阅读素养是国家培育未来人才的重要指标,台湾地区于2019年推动“十二年国教新课程纲要”,其中对于“核心素养”特别重视.以PISA国际阅读素养评量为指标,对于新课纲中阅读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可以作为给现场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素养观具有丰富、深刻、具体和动态的内涵,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其阅读素养观,结合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如营建资源丰富的阅读环境,搭建学生与电子文本、纸质文本资源库之间的连接桥梁;开展富有特色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游戏;探索群文阅读,开展多样关联活动、全方位体验的综...  相似文献   

12.
13.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有辜参加了2004年和2005年的浙江省文科综合阅卷工作,结合自己对前几年和兄弟省市的试卷的研究,笔者认为特别在2000年以后各地的文科综合卷都在明显的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试题趋向于学生主动阅读材料或条件,主动获取知识和联系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试题也显得更加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代阅读认知理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读者、 文本和任务为核心要素构建阅读素养框架,PISA2018的最新修订更是充分彰显了其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主旨,顺应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努力以及强调在真实场景下对学生运用阅读认知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等导向特征.以其为鉴,我国阅读教学需拓展国际视野,实现从关注"阅读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PISA与中考阅读测评的评价内容标准、样题与典型例题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阅读测评诉求、能力考查要求以及测量的行为目标与阅读核心能力的契合度方面的不同,并从完善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及能力层级、关注阅读核心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对中考语文阅读测评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考地理试题是对高考评价体系的表达,但很多一线教师却对其有"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的困惑和偏见,认为其距离实际课程与教学较远,这成为理顺核心素养测评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一个"困局"。分析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困局",进而"破局",需要厘清4对关系:(1)在解决试题风格与教学常态矛盾时强调"学科思维";(2)在知识抽样与能力综合中实现"整体考查";(3)在常规内容与偏僻知识的选择时"不偏不倚";(4)在处理新近热点与试题考点关系时遵循"育人导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高考评价机制,思政学科建构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为考查内容的逐层深化的学科素养测评体系。这为思政课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指明方向,并带来全新挑战。依据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的要求,文章从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三个维度出发,建议通过整合性阅读、活动型阅读、技巧性阅读的路径,助力高中生材料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