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具体到广西而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方面主要有三大特征: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源,工业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动力源,区域一体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三动力源。为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的成效,实践中既需着眼内生性因素来完善内生性动力机制和着眼外生性因素来完善外生性动力机制,同时也需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及切实完善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许多困境。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因地制宜,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即产业转移承接力,是实施产业承接的前提与基础,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产业承接能力理论,以梅州为例,通过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经济过程,有自己时代的特点,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和承接产业试验区,享有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应该做大做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和谐发展。郴州的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选准产业、优化环境,并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山东省在产业结构水平上亟需提升改善,有必要思考从京津地区等高产业梯度地区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优化自身结构。通过构建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山东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强弱,认为山东省在各一级指标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与京津地区形成有效互补,但在产业基础配套、劳动力素质提升、资源整合流动与营商环境改善方面还亟需提升,才能更好提高对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地区竞争力水平,而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原巢湖市产业承接与产业集群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有效发展,并认为产业承接会在不同的产业产生差异性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根据地方特点有选择地承接,更好地推动地方主导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产业转移对中国中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具有的劳动力、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厂房和租金价格、资源四方面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好承接产业的载体工业园区,不断创新机制,为产业转移提供机制保障,为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从而使中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衡郴永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大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及其当前面临的现状、主要问题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有助于中部地区成功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的根本是制度转移和制度承接,制度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关键的因素,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实质是制度创新过程,产业转移承接实质是制度承接.该文从制度创新视角,考察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制度供给现状,并针对现有制度缺陷和制度缺失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方案,试图为广西乃至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不仅要有政府的积极引导,也要有市场力量的有效发挥。加快建立利益分享、开放协作、产业集聚、要素流动等市场化机制,有利于调动政府、企业、从业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平台型园区运营企业的综合优势,探索市场化的实践模式,以实现京津冀产业对接、转移与升级。  相似文献   

13.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力建设是成功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产业承接力内涵出发,设计出了包含4个层次,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的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部六个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较弱,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强。因此,皖江城市带必须从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四大能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释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及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可以针对桂东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人文和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以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技能培养,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以贵州为对象展开相关研究,提出将外资作为判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得到贵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滞缓的结论.针对这一现状,应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市场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因素三方面深入剖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将中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运用目标市场营销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贵州应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区域,并与品牌企业合作,在省内已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逐步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群.这对完善国内产业转移的理论体系,增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操作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为此,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生产要素禀赋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并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大好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这些地区往往有着要素低成本、资源丰富等优势,但又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劣势。以原巢湖市为例分析安徽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并针对这些问题给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本地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等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产业承接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园区并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链相关因素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园区交易效率,并且构建利于内生比较优势形成的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赶超"。这也充分说明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区域加速产业承接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在承接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锐 《华章》2011,(31)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广东河源产业转移承接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认为产业转移承接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了河源工业化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并对金融与转移承接以及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新兴产业是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