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韩愈,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每次讲到《马说》这篇课文,我都会讲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伯乐"喻指识别人才的人。讽喻和抨击统治者不能识别扣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然而今年当我领着毕业班的学生再次复习《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读出了一个想极力推荐自己的韩愈。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章婧 《海外英语》2015,(4):57-5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说》的文学史传统主要来自孟子,包括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对比和排比的句式、严密的逻辑结构.对于说体的创新,韩愈在继承其说理功能的基础上创新了说的体式,扩大了说的题材.另外,《马说》迎合了伯乐难求这一社会风气,但不描写千里马,而是借马说理,表达自己的愤慨.  相似文献   

6.
7.
在闲暇之时我常翻阅韩愈的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那篇雅俗共赏,有口皆碑的小品文《马说》。不管在少年时代初读还是在后来教学生读,总叫人百读不厌。这篇文章之所以赢得这么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二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怀才不遇而又自强不息与掌权握印者们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8.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用"文学"的观点来解读韩愈的文章,将韩愈所有的"散文"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纯文学性作品来阅读、赏析。其实,《韩愈全集》的所谓"散文"文体大致可分为书启类文体、赠序类文体、哀祭碑志类文体、表状类文体以及杂著类文体五种,都是地地道道的实用文。正确认识韩愈"散文"的实用文性质,总结韩愈实用文写作的艺术成就和理论主张,不仅可以对韩愈的"散文"进行符合实际文体性质的论述和审美,而且对我们今天在实用文领域的推陈出新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辈深受其影响,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不学韩难以成就欧阳修、不变韩也难以成就欧阳修。  相似文献   

11.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懑,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文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2.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落,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人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3.
韩愈以"博爱"释"仁",是回归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济世情怀、回归士大夫与文人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诉求。博闻强识、殚见洽闻,是其回归传统的重要基石;单一身份的艰难求索、多重身份的互益互补与冲突抵牾,是回归传统的内在理路,亦是其选择"忧己先于忧民"的症结。"成己成物"的"合内外之道"是支撑其回归传统的根本因素。"人格面具"虽损其伟岸,其个体生命却仍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14.
15.
中晚唐闽中文学团体作为一支新生力量与韩愈及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颇有夙缘。韩愈散文所呈现的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颂哲尚古、维护儒家道统的思想成为其创作的基石,韩愈散文"雄健宏伟,浑浩流转"创作风格在其创作实践中被奉为圭臬,但囿于时代、地域,闽中文人对韩愈散文创作接受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偏离。  相似文献   

16.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17.
要深度挖掘《师说》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就需要深入思考韩愈其人其事,对文中的名句进行发散式理解,以达到课本素材在写作中有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19.
<原道>是韩愈儒学思想的纲领,历代的韩学研究者都对其高度重视,然评价却大相径庭.考察<原道>写作的社会时代和文化学术背景可以看出:韩愈的辟佛倡儒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尊孟说、心性修养论等,是对传统儒学形态的突破;从而确立了它在唐宋时期儒学更新运动中引导发展方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