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3.
理欲之辨的命题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先秦诸子百家开创了"理欲"之论的先河,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等人提出"存理去欲",王阳明、戴震更提出"理存于欲"。理欲之辨的嬗变过程实际上是道德理想与生活欲求的对立统一以及生活欲求如何适应道德理想的过程。理欲之辨的有关思想有助于重建社会规范,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有利于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4.
宋明时期特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把理学的立言宗旨锁定在道德教化的功能上,无论是程朱的格物穷理,还是陆王主张的“求理于心”,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强化存理去欲、提升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修养功夫.理学家的修养功夫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封建社会和谐统一的功能.今天我们对理学存理去欲的道德修养功夫进行重新审视,其中仍不乏合理内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的理欲合一思想是人所熟知的,但对它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在理欲关系上,王船山既是程朱“灭人欲,存天理”的反对者,又是李卓吾“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心”的猛烈攻击者。他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了程朱的禁欲主义;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了李卓吾倡人欲之说。王船山的  相似文献   

6.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 “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观点 ,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文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 ,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点,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不是存理灭欲。而是有欲无理。以欲代理。为饱私欲。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忘却人性,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我们必须冷静的,批判的对待。  相似文献   

10.
清朝康熙帝玄烨作为一位程朱派学者和理学皇帝,在位期间(1662—1722年)不仅采取各种措施尊奉程朱理学,确立其官方哲学地位,而且大力提倡真理学,要求自己与大臣们言行守“理”,经世致用,为国计民生作出贡献,对清朝历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众所周知,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等人创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的儒学改造流派。他们宣称,精神性的“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封建伦常)是世界的本原,主张“格物穷理”,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等。由于程朱理学给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作了理论总结,对其存在的根据作了精巧说明,更适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形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清初颜李学派提出了"理在欲中"的理欲现,主张"欲"的合理性,同时提倡节欲.这种理欲观有利于解放人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推进了"事物之教"的书院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以理治国”是朱子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在朱子理治世界里,作为治国之“理”天然地具有先验性、普适性、永恒性与在先约束性的高级法特征,能够为治国理政之道提供规范和指引;“存理灭欲”构成了“以理治国”的德性根基和价值导向,其基点主要是为“理治”主体——包括君师在内的“上之人”设立的道德约束规范与政治伦理准则,而不是一般民众。这是扣好为政者廉洁奉公的“第一粒扣子”,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朱理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到朱熹时集其大成 ,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一直受统治者所重视。朱熹的成长过程、了解社会过程即是其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朱熹作为理学宗师,对养生也深有体悟并付诸实践,其养生思想兼具儒、佛、道养生之精华。他一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坚持存理灭欲,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尤其对泉石之美亲近无隙,乐而忘忧。在养心上则主张静养为主,动静相宜,揭示了养生动静观的真谛。他提倡素食养生、食疗养生等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主张加强道德修养,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诠释了生命延续的本然。  相似文献   

16.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我国十七世纪唯物论者和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旗帜鲜明,讨论彻底。其人性论思想直指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静敬的心性修养,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梦阳是明代哲学思潮变革的一环,他的出现客观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梦阳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不满,在《空同子》中提出“日用即道”、“理欲同行而异情”、“以理制气,以定俟数”等观点,将哲学的本体引向百姓生活,肯定人性与人欲存在的合理性,顺应明中叶商品化大潮下士人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势,对程朱理学进行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士大夫文化很少有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之举,李梦阳也不想撼动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他只是发掘程朱理学中的合理成分,补充完善程朱后学的某些偏颇.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作文假话盛行,模式化严重,其受诟病,由来已久,迄无好转。王富仁教授说:“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莫过于此了。”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儒家从孟子起,主张养“浩然之气”,“人人皆可成尧舜”,到程朱更是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甚至说出“饿  相似文献   

19.
薛瑄号敬轩,是明代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事实上在理气学说方面,薛瑄已提出对于程朱观点的修正意见,并非完全“恪守矩矱”了。朱熹虽然也讲“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说:“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先有是理”;“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行而上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学术史上 ,“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1 ) ”是明代士子典型的夫子之道 ,他们“空疏”的时代病常为清人所诟。然而明士大夫又得天独厚于那个处于历史转折前夜的时代 :一方面封建王权依然罗网密织地对整个社会加以桎梏 ,另一方面统治集团因昏庸荒淫而放松控制留下的空间 ,使欲挣脱封建罗网的人文意识狂飙骤起 ;一方面“存天理 ,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中仍占正统地位 ,另一方面新兴的以“致良知”为精髓的阳明心学蓬然勃发。这样一个虽“风雨如晦”却“鸡鸣不已”的时代 ,砥砺出大批民主启蒙思想的前驱与放浪形骸的文士 ,如李贽、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