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益智小札     
法海与白素贞白素贞与许仙的恋爱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而且编入民间文学和弹词,搬上舞台、银幕,受到普遍的喜爱。一般舆论,对“白娘娘”寄以无限同情,而憎恨法海,甚至把他当做封建压迫的典型,滥用法力,千方百计破坏这一段美满姻缘。听说佛教界是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的,特别是金山寺的僧徒和善男信女,认为法海是一位法力无边的高僧,他的参与其事,是为了为民除害,为了“降妖”。这两种说法,向来是“争鸣”而并存的,虽说“其实是两家”,但白素贞这个神话人物,究竟与吕后或慈禧不相干,法海也与海瑞或嘉靖皇帝不同,坚持任何一个说法,也牵强…  相似文献   

2.
作家文学引领了文学主潮流;蕴含着民间文化深厚底蕴的民间文学被现当代作家文学吸收利用,彰显了民间文学的现代性。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其服务于作家文学,让作家文学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更多营养。本文意在用文化学、叙事学、文学伦理学等理论探究作家晓苏油菜坡系列短篇小说中的民间性,挖掘民间文学及其所蕴含的民间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海无辜     
爱情是至圣的,但爱情如果没有波澜则平淡无奇。人们在许仙与白蛇的爱情纠葛中,设置了一个推波助澜的悲剧式人物——法海。传说中的法海似乎也没有过错,人与神(在法海看来,白蛇是妖)是无法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他想挽救的是许仙。因此,使法将白蛇娘娘镇住了。人们的感情无法承受,于是,千百年来,法海成了人们唾弃的对象,甚至吃大闸蟹时,挑出一块形似于坐禅和尚的骨头,食客便嘲笑说,那是法海。  相似文献   

4.
从严格意义上去讲,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是两种不同范畴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属于作家个人创作的书面文学,而民间文学则是以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为特征的文学。它们虽然有这样的区别,但是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却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外各国的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民间文学常常象乳汁一样滋养着儿童文学,使它不断地得到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回回原来》是一部小说类诗话体文学作品,作者佚名。一九八一年云南回族文学滇西调查组在保山县板桥镇搜集到早期木版本一部,又在巍山县回回灯搜集到手抄本一部(情节故事已有很大变异)。此外,在云南各地回族聚居区,从交通沿线直至穷乡僻壤,均有此书演变或截肢而成的传说,人物不变,故事铺张,这是符合民间文学口承性的。宁夏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唐王搬请回回降妖》、《三千唐兵换三千回回兵》等,即是由这本书中的部分章节演变而成的。沿海一带各省,据讯也有此类故事流布。由此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以医学家兼文学家的人物似乎不多,俄国的契诃夫要算著名的一位,但其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我国清初的“扫叶庄”主人薛雪,也以文医皆精而颇负盛名,但却重在医学。在近代文苑和医林中,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恽铁樵弃文从医,都曾传为佳话,好象医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似的。范围广、功能多的民间文学却并不受这种限制。流传各地的名医传说即为医学与文学的结合,属历史人物传说的范畴。它是民间文学的特殊品种,祖国医学的艺术之花。人民群众对医学与文学的浓厚兴趣,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创造精神,是值  相似文献   

7.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析上古文学中家臣形象的历史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社会和文学角度切入分析,先秦文学中家臣形象演变的轨迹如次: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春秋中前期的家臣通常是从一而终的,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的家臣则自由选择家主;就文学角度而言,随着叙事文学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文学作品中原有的家臣角色不断地被补充、重塑,家臣形象或是性格侧面增多,或是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家臣形象因此由单纯而递进到复杂,由肤浅的外形描画而演进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有对白鹿传说的移植、对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和对白蛇传故事的变形暗用等多种形式。用世界文学的眼光对《白鹿原》利用的民间文学资源加以观照,发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或原型,深入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欲求、理想和心理状态,因此显然具有世界性因素。《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利用的成功,对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故事在哈萨克文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不仅有引人瞩目的古老神话、史诗,而且还有许多优美动人、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这些深受印度入民珍爱的民间故事,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到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几则实例,指出印度故事在哈萨克文学中的流传与演变形态,以及对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文化领域的民间文学更是如此。它总要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得以完善和发展。哈萨克民间文学正是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从周边民族吸取和借鉴有益经验而丰富起来的。其中,值得提到的是,…  相似文献   

11.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禽乌意象。从民俗文化及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考察,喜乌意象生成是我国早期民俗审美中实用、功利色彩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经精心选择、取舍后加工而成。从貂蝉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罗贯中本人深受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影响的印迹,并将这一印迹通过貂蝉这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扎根于民间的传承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索《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民俗底蕴,并由此挖掘出作者的创作基础及其动因,即借民俗抒发人文情怀,借民俗以写伦理道德,借鬼狐以写人间百态,在谐谑中嘲讽丑类,劝善惩恶、敦化薄俗、挽救世道.  相似文献   

15.
民间“国”字号评选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间“国”字号评选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民俗文化和重视民俗文化的力量,把民俗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心理充分释放出来。民俗文化无论是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民俗控制的角度来分析,都是民间“国”字号评选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逐步升华,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白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勇敢坚强的人间女子。本文从早期及成熟阶段的白蛇故事入手,尝试分析其中蕴涵的民间信仰、并就其中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作了民俗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任何民俗,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规范性的生活惯例,群体性是民俗的本质属性。民间手工艺的具体操作和承袭主要由个体具体承担,在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强化的情况下,个体的选择和创新行为对手工艺民俗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社区调查,探讨一种传统民俗活动的变迁过程,并就个体选择与民俗流变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文化图式的角度分析对民俗名称的理解及其翻译障碍,探讨中国特有民俗名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经济出现新的景观,然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无疑给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作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强化民俗学本土化观念,抢救民族民间活态文化,重视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