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抓问题 ,是记者(通讯员)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学着抓问题 ,干了几年、几十年 ,还在念叨着抓问题这个词。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的能力而写出新闻精品呢?结合新近评选出来的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本文仅从什么叫抓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抓问题?三个方面作如下探讨。一、什么叫抓问题要搞清楚什么叫抓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 ,你…  相似文献   

3.
“短”是新闻的“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新闻学会等单位发起短新闻比赛,我应《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之约,在“报人评报”专栏就短新闻的话题理论几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媒体所传播新闻信息的全部,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等所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本文讨论的短新闻即指消息。消息是新闻的主力军,是媒体运用最广泛、最快捷的新闻发布样式。就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而言,消息不仅起着打响“第一枪”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关节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5.
王慧 《今传媒》2005,(11X):40-40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由于这篇文章是在党内一次干部大会上的讲演,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宣传工作中浮而不实、无的放矢的恶劣作风”,因而就“空话”本身而言,笔者以为大体上指的都是没有恶意,也不涉及政治问题,貌似“正确”的空话,是文风不正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某报曾经刊出过一条“本报记者”撰写的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未批准国外公司在国内投资办烟厂》。而消息中报道的主要内容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今天郑重宣布,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显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中国境内”是准确、严谨的,消息标题中编辑所采用的“国内”是不准确、不严谨,存在着政治性纰漏的。  相似文献   

7.
消息头的定义按照复旦大学刘海贵先生和尹德刚先生所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所言,就是: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XX社XX地X月X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书中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有所区别,其性质与作用是一样的,消息头的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8.
实行“三贴近”,要解决哪些问题?突破口应选在哪里?从目前新闻界的实际状况看,切实转变学风、作风和文风应是最主要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消息探源     
“消息”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一般指音讯的意思,如,“消息全无”,即没有任何音讯。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术语,消息则专指最常用、最简练、最直接、最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然而消息最早的含义却不尽如此。在我国,“消息”一词的出现比“新闻”早得多。虽然“新”和“闻”两字早就散见于殷墟甲骨文中,但联成一词使用却在秦汉以后,据考最早见于《新唐书》中,唐初孙处玄曾感叹当时很少有记录新鲜事的书,而云:“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这里的“新闻”主要指奇闻异事、街谈巷议、新鲜见识等,恐怕类似《汉书·艺文志》中的“…  相似文献   

10.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7日上的消息《广东着力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而重大的主题,以颂扬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以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介绍广东在义务教育上的工作经验,以良好的传播效果,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综合消息,从写  相似文献   

12.
《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12月29日刊登正题为《合肥一小学胡闹:投票选班级美女》,副题为《“四大美女”被冠以“杨贵妃、西施、貂禅(注:应为“貂蝉”)和王昭君”称号,可享受多种优待》的消息。消息说,在全国其他城市,小学生“选美”现象屡见报端。9月杭州某小学,举行了全国首次小学生“选美”活动。鞍山市千山区大矿小学举办了首届“校园形象大使”比赛。消息报道说,大部分家长对此持反对态度,也有部分家长赞成学生“选美”。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3,(6):47-47
陈力丹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不论是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还是高级记者,都是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个级别。那么,记者的“专业技术”主要应体现在哪里呢?很多人以为在写作水平。写作对记者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谁都清楚,消息、通讯、时事评论这些新闻体裁的写作,比较于各种文学作品来,属于文化快餐,是较为容易的一类文体。这种“专业技术”的水平再高,设立中级职称就该到顶了,就像“技术编辑”的职称最高只有中级那样。  相似文献   

14.
董莹 《报刊之友》2002,(1):56-56
《西安日报》去年12月2日在“国际新闻”版发了一条“综合新华社消息”,主题是《美军猛烈轰炸坎大哈可疑目标》,副题是《拉氏拒绝赦免奥马尔》。这里的“拉氏”指的是谁?笔细看正,捉摸再三,才猜出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给美国国防部长安一个中国化的名子.不妥切。  相似文献   

15.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6.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17.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问题,谈谈频率定位的问题。“中国之声”改版后,我们曾经专门做过统计:正常情况下,从周一到周五,“中国之声”在消息类节目中,每天有l5档《整点新闻》(《早安中国》中包含4:00《整点新闻》、《健康夜话》包含1:00《整点新闻》)、12档《半点新闻》(《新闻观潮》中包含21:30《半点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文物功能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护与利用”之争是多年来有关物工作矛盾冲突的一般表现形式;然而细细审视.不管双方的立足点放在哪里,任何一方都不反对保护,任何一方也不反对利用。激烈的实际矛盾与似乎虚假的命题形成反差。不难看出,物的“有用性”已经成为分歧和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