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特写是目前报纸上常用的文体之一,以篇幅短小、结构灵活、雅俗共赏而深受读者欢迎。 关于特写,《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报告文学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在细节上也可作适当的艺术加工。”由此可见,人物特写稿件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即真实性和艺术性。 当然,这里所谓的真实,我的理解有两个层面,首先,是真实的典型,而不是真实的一般,其次,是真实的细节,而不是虚假的细节,而且前者决定后者,只有是真实的典型,我们才能去采写,才能接着去考虑其细节的真实。反之,不具备典型意义的真实就不会有丝毫的价值。这里所谓的艺术,我的理解也有两个层面,首先,是真实基础上的艺术,而不是凭空想象中的艺术,其次,是运作手法上的艺术,而不是运用词藻上的艺术(需要指出,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增强艺术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3.
<正>读了《校车"救"人》这篇新闻报道,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它在有很多亮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不过瑕不掩瑜,下面我来评析一下报道中所运用的新闻理论。一、新闻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要求新闻有两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真实与新鲜,这两个特点满足了新闻报道迅速及时的要求。在该报道中,开篇便点出了时间"昨天早上8点",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既然时效性不难看出,那真实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著名的新闻研究人方延明说:"真实不是孤立的,真实是  相似文献   

4.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5.
科兹  凯逊 《全国新书目》2010,(23):53-53
这本书将告诉您: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追求虚幻的我,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会将人分裂,会把心撕碎。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虚幻的我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人离不开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新闻,按照六要素说.是指“事件”(What)、当事人(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如何发生(How)。这六个构成事实的要素,即保证新闻真实的六个要素.它们是我们为读者提供新闻的基本的质量标准,也是新闻工作者取信于新闻消费者的诚信标准。如果我们不按这六个标准来生产我们的产品.那就是伪劣产品,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是一种标榜,是一种职业追求.新闻人就是以提供真实的事实来满足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8.
纪实与真实(探索与争鸣)杨田村初读《纪实不是真实》时,我想说一点看法,只是由于可能是不必要的思虑,才一直没有动笔。最近从地方小台来的一位同志说,他正在编辑一本关于电视理论问题的书,其中包括专题片是不是纪录片、纪实是不是真实……这样一些问题。我问他对纪...  相似文献   

9.
以前我都是用自叙的方式,从我个人的问题出发写作,社会的问题、读者的问题是次要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命运和这个社会的关联,觉得有可能脱离个体写作的樊篱,去思考一些更重大的问题.我不再仅仅把目标定在写内心的真实上,而更多地希望,我写出了外在的真实.这一点可以从这个小说的技术方式上看出来,这次我使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写一个"他"的故事,而不是"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对档案打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几年,从档案刊物传出档案也要打假,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似乎是一个不该发生而发生的问题,我认为是值得深思的。○能说说其所以然吗?△说不上所以然,倒可以谈点感想。关于什么是档案的问题,在50年代即已解决,因为档案是历史活动的证据,其内容真实可靠或虚假不实,都是活动者留下的证据。或者说档案内容的真实或虚假都可以使用,没有什么假不假问题。可是,近些年来,对什么是档案,什么不是档案,就是在同一本书里,一会儿这样是,一会儿那样又不是,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难以把握其是非,要弄准其真谛,似乎是越…  相似文献   

11.
一、真的美的语言是纯朴的,是不动声色的。我写东西的习惯一是靠事实说话,不加议论;二是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二、新闻特写的语言就是真实。真实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感动人的不是文字,而是事实本身。所以我从不为了加强效果而虚构什么。我的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素描写生。一笔一划地刻画出来。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我从斯诺那里学到一条至理名言:冗赘散漫是文章的大敌。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新闻,尤其是写人叙事的新闻,没有真情实感,很难想像它能打动受众。但新闻中情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抒发便随意抒发一番,而是要适当掌握好情在新闻中运用的“度”。这个“度”就是选材真实感人,表述合情合理,抒发恰到好处,让人觉得可亲、可信、真切、动人。然而,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往往把握不住这个“度”,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署名“北方”的留言:“看你的博客,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我是被你当作一个学生在教。你让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样会让读你文章的人感觉到你是想保持自己与大家的距离。这不是写博客的最好姿态。就交流的彻底和真实程度而言,朋友之间要比师生间更充分。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如此的表达。但站在我的视角来看,我不喜欢你这样。想想,你真的像你所摆出的那个架子一样,对世间的事全都搞明白了吗?你真的无所不能了吗?我想不是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朋友支持,我建议你还是调整一下写文章的视角,不要老是俯视一切。”  相似文献   

14.
我越来越觉得,读者看报纸,并不是要看你的文章写得多么好,而是要看你写得有多真。观念:真实是分层的“真实”是个大概念,对具体写稿的我来说,它就是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真实是分层的,剥离的层越多,离真实的那个核就越近。最初给“冰点”专版撰稿,并没有现在这些想法,因为文章写得长,又要  相似文献   

15.
面试     
这一天,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上午.我和其他十几个人一起,被5个人面试。下午,作为一个单位的部门主管.我和其他四个人一起,面试了十几个人。这十数字,像是大家统一约好的。  相似文献   

16.
无为·安详     
无为·安详王蒙无为一位编辑小姐要我写下一句对我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我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两个字的。无为,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味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  相似文献   

17.
在决定北京出租车价格调整的过程中,不是企业的真实成本在说话,不是消费者或出租车司机的意愿在说话,而是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史、政府的管制史在说话。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出租车公司,尤其是出租车司机,都为政府的行业管制政策付过账。现在,轮到坐车的人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的提问与日本宣传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月17日晚随日本外相访华的日本外务报道官高岛举行的记招待会上,唯一得到提问权的是中国某广播电台的一位女记,她要求高岛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作出解释,并请日本考虑“如果布什祭拜那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美军.日本人会是什么心情”。报道说,“高岛避重就轻地说:‘我不是首相本人,我不清楚首相的考虑。但小泉首相表示过将重新考虑通过适当形式参拜靖国神社’。”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证明一个人真实身份最好的方式是身份证。那么,互联网上怎么辨别对方的真实身份呢?如何确认“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如何保证基于互联网的交易过程中信息传输的保密性、数据交换的完整性、发送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不是所有真实的东西写在新闻里都能不惹官司呢?比如,一个患艾滋病的女子涉嫌盗窃,媒体报道时能否说她患此病?再比如,一个12岁的男孩参与抢劫,新闻稿里能否说出他的真实姓名?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法制新闻报道如何规避新闻官司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