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规律性。不同的自然观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机体主义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自然观分别产生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教育观、近代机械本位自然教育观和现代生态本位自然教育观。自然本位教育观以"大自然观"为认识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规律的和谐共生为使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景  朱红祥 《文教资料》2008,(27):100-101
农村和城市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知识本位取代伦理本位成为家庭教育现的主流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德性本位是家庭教育观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回归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董必武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05年前后,由“个人本位”的教育观转变为“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民主革命的“良师益友”刘静庵。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由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思想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马克思主义老师”李汉俊。在武汉中学任教期间,董必武教育思想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特色,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从“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人民服务”;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经济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革命者”到培养“劳动者”再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凸显出由鲜明的政治本位、社会本位为主转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兼顾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历程,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是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念。由于这种影响使高校德育形成了强调统一性、消解差异性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以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如果说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社会轻个人的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则是持久性的。它构成了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教育哲学视角,通过探讨高等教育中社会本位教育观和个人本位教育观的偏颇,寻求高等教育的理性定位,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个人—类本位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为主流,这种认识存在着缺失。从关注生命、关注自然的角度出发,需对教育的价值作重新的审视。“生态价值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孔子、卢梭两位教育家的教育观比较,阐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愉快教育与自然人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蒋梦麟坚持个人本位、素质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经济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社会本位、政治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教育思想驳杂,教育观念多元,各种思潮和教育运动、教育实验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舞台上依次登场,如果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来分,主要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大类。在此问题上,程其保主张个性和社会性均衡发展的思想有其不同之处。他要求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兼顾其社会性的发展,使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肩负社会使命。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最终也未能脱离社会本位的窠臼,未能摆脱"教育救国"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儒、释、道三家的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也给予当代教育诸多启示:重视德育;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生命,润物无声;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大陆教育研究的现状表现为:在研究内容方面,一是对儒家本身具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二是运用某些儒家思想理论观点来对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儒家思想在产生过程中所显示的包容性对拓展教育研究内容方面的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是重视形而上的构建理论体系,二是重视对文献进行注解;在研究价值观方面,一是重视对“人”的研究,尤其注重对人性、人伦、仁等思想的研究,二是重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研究。发展趋势表现为:在研究内容方面,重视用儒家思想理论的观点和特性来拓展教育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方面,重视教育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有必要重温儒家的教育思想,用以审视我们教育中的不足,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5.
胡瑗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继承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苏湖教法”。胡瑗提倡“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创设“分斋教学”和主副修制度,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且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管理。胡瑗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对当时及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战国末期,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将建立,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为学术思想最终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础。苟子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道德教育思想的融合:一方面援墨入儒,吸取墨家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另一方面援法入儒,吸取法家的“分”和“法”,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理论论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入世’’能力,大大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记》作为我国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较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其中对教师专业建设作了详尽的论述。用历史的视角解读《学记》中对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资源,对努力实现有效的教育建构,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学大师,孟子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为拙工改废墨绳"、"精研自得,博学详约"、"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金陵大学期间形成了学、教合一的共和教育思想和基督教现代教育家主体人格,到留美期间发展为道、教一体的国民教育思想;但在1917年—1927年陶行知开始现代转型,陶先是以基督教教育实现反中国传统教育,然后主要在1922—1917年非基运动中,实现了反西方传统。陶以民族主义实现了主体人格转型为民族本位主义的现代教育家,对于基督教教育思想的超越,其本质是基督世界主义与普世价值的民族适应。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上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合理地把握儒、墨、道、法的教育思想各自的丰富性、完整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