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森林保护专业蒙汉兼通专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森林保护系.因信息化时代生活水平、知识面的差异,以及森林保护专业涉及领域较广、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森林保护专业蒙汉双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扰.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森林保护系的蒙汉双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具体分析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  相似文献   

2.
我国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等八省区,其它省区虽有少量散居,但已经基本被同化,没有专门的蒙古语授课学校,这里指的跨省区开展蒙汉双语授课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内蒙古以外的七个省区.分析了跨省区开展蒙汉双语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潜在生源和其开展的难点问题,旨在探索蒙古语协作省区范围内开展蒙汉双语授课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其最早的历史是由少数民族谱写的一部少数民族史,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相互交汇的地方。从早期的西戎、月氏、乌孙,到后来的匈奴、羌、鲜卑,还有自中亚而来的粟特人等,他们在这里生活、居住,不仅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还带来了本民族文化为当时的武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魏晋时期,武威迁入的各少数民族随着自身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与汉人合作,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甚至建立政权。文章以武威地区为例,论述这一地区内的民族关系整合,以及出现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400多万蒙古族人口,他们大都处于蒙汉双语的环境里。本文正是立足于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汉语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且在对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补语时出现的具体偏误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教学建议,为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汉语补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蒙汉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400多万蒙古族人口,他们大都处于蒙汉双语的环境里。本文正是立足于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汉语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且在对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补语时出现的具体偏误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教学建议,为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汉语补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蒙汉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6.
蒙汉双语教学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的日益完善,蒙汉双语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建设了一支本土化的蒙汉双语教师队伍。但是,在蒙汉双语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诸多因素,积极探寻改进策略是内蒙古高校蒙汉双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名词在蒙汉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蒙汉名词从分类、构词形态、语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蒙汉名词的异同,揭示出蒙汉名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提出一些关于蒙汉名词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建议,目的在于帮助蒙族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名词或者帮助汉族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蒙语名词,促进蒙汉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清代卓索图、昭乌达地区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是随着内地汉人的移入和农村的形成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植入特征。清廷为了加强对内地移民的统治,实行蒙汉分治,早在府、厅、州、县设立之前,就在内地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官方基层社会组织——乡牌组织,其后又随着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社会组织——太平社、团练会等。清末新政时,又配合新政设立了警务局。但由于事属初创,清代卓、昭一带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是很完善,形式也欠规范,呈现出一些与内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文章基于优慕课(UMOOC)教学平台,对蒙汉双语授课的“森林防火”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做了初步探讨。以“林火行为”这一章节为例详细规划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方式,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线混合式教学,打造一流的蒙汉双语课程,培养一流的蒙汉兼通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学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专业也开展了以汉语为主、以蒙古族民族语言为辅的民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然而由于师资、教材、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因,限制了民法蒙汉双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明确民法蒙汉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组织编写民法蒙汉双语教材并且不断完善蒙汉法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1.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2.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繁荣兴盛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从蒙古族音乐舞蹈、语言文字、统治者的爱好、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对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影响以及蒙古族杂剧家创作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蒙古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的繁荣兴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在周围民族化的影响下,自十二三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对蒙古语言化都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中古英雄史诗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中古时期.部族间的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的不断深化、蒙汉文化交流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渗透以及萨满教的延续和佛教的传播等社会文化原因所致,其时的英雄史诗具有与远古英雄史诗明显不同的时代特色。诸如,主题中渗透着封建等级制的特征和萨满教与佛教的斗争;原有人物形象分化成汗和臣属两个等级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形象;使用魔法和妖术布阵等母题的引入使其情节结构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东北,班禅大师作为国民政府西陲宣化使积极进行宣化活动。他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之间,在内蒙古民众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并且内蒙古出现自治运动的局面下,在民众中宣传中央的政策,并且注重了解民情,注重与各王公和盟长之间深入分析局势,在民族上层着手防止日本诱降。他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拥护中央维护统一,起到维系边疆民族团结,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赤峰市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克沁"是由傩文化、萨满文化、查玛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化等融合的产物。从艺术特色来看,"呼图克沁"继承了蒙古族萨满教傩舞、佛教查玛、汉族秧歌的有益成分,堪称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尽管"呼图克沁"受上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它却始终保持有蒙古族民间文化特色。它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演员全是蒙古族人,它的表演全用蒙古语,由此可见,"呼图克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尽管受多种文化影响,却改变不了它的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9.
窝阔台汗己丑年始置的汉军三万户中之萧札刺,不是萧也先之子萧查刺,而是于甲戌年投降蒙古的金中都 军首领札刺儿,增立四万户的时间不在壬辰年而在甲午年。汉军三万户与七万户的设立都与蒙古忽里台大会的召开有关,甲午年增立的七万户,汉人有四:刘黑马、史天泽、严实、张柔;契丹人有三:萧札刺之子重喜、塔不已儿、石抹李迭儿。蒙古统治者设置汉军三万户或七万户的目的,是按照蒙古军制,重新编制汉军,以便于军事指挥。  相似文献   

20.
康熙、雍正时期逐渐形成热河行宫戍卫制度,乾隆时期进一步完善。热河地区的常驻军分为满、蒙、汉八旗和绿营兵四支力量。大致以满、蒙八旗为主力,集中驻扎在热河、喀拉河屯、桦榆沟和木兰围场,数量时有调整,而基本趋势是略有增加。汉八旗主要负责行宫日常守卫,位置虽然重要,但力量较为分散。绿营兵则担负承德周围地区的巡逻捕盗和后勤供应等任务。这样承德如同北京一样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军队戍卫情况,既相互配合支援,又相互监控制约。当然,在皇帝出巡热河和"木兰秋犭尔"时,真正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是他的扈从军。实施这种兵力配置与扈从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狩猎活动的绝对安全,防止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