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称洪秀全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找到“平等”这一反清的思想武器,并在此旗帜下,发动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是他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结果。毛泽东称洪秀全向西方寻找真理,是针对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而言,并非仅指他学习了西方的宗教。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洪秀全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曾经,他是村子里唯一的“才子”。因为他四岁就成了孤儿。稍大一点,村里人没有让他劳动挣工分,又怕他整天无所事事,便让他去读书。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村子里游荡,那年城里的钢厂恰好来招工,而且只有一个名额。村里人都推荐他去,一是因为他有文化,再者是大家同情他从小是个可怜的孤儿。于是他就幸运地成了一个公家人,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按月发放很准时,  相似文献   

3.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业绩在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结合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来研究洪秀全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它的时代意义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一、宗教唯心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1836年洪秀全去广州应试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它是中国基督教徒梁发编印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传道书。洪秀全当时对此书略加流览,未予置意,时至1843年洪秀  相似文献   

4.
“卖——豆——腐……”每天清晨,村子里就响起清脆的叫卖声。一听这声音,我就知道是村子里的张大婶。她的叫卖声与众不同,她总是把声音拖得长长的。一天清晨,门外又传来“卖豆腐”的叫卖声。侧耳一听,咦,这声音一点也不清脆,好像是从嗓子眼里硬挤出来的。这是谁在叫卖呢?我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张大婶的女儿冰冰。奇怪,冰冰姐是初三学生,不去上学,来卖豆腐?这时,妈妈也走出来了,问冰冰姐:“冰妹仔,你怎么卖起豆腐来了呢?难道不去读书了吗?”冰冰姐抽抽噎噎地说:“我妈要我退学,她说学费不够,还说读书不如挣钱实惠。”说着说着,便吧嗒吧嗒地哭…  相似文献   

5.
小妮是谁朱古力和阿贝跟着老爷爷,来到了金大国家。两个孩子说明了来意,指给他看画册上的诗以及手绘画下的名字。金大国想了想说“:没有!我的同学没有一个叫小妮的。”“‘小妮’不像是正式的名字,大概是谁的小名吧?”老爷爷在一边自言自语。“您再想想,您和金元元的同学中,同村的伙伴中,或者附近村子里,有谁名字中带‘妮’字的?”朱古力满怀希望地看着金大国。金大国又把每个同学、同村以及附近村子里每个村民的名字都在脑子中过滤〔lǜ〕了一遍,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线索断了!朱古力和阿贝跟着老爷爷,无比失望地走出了金大国家。时间已接近…  相似文献   

6.
有个传说。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奥基尼斯.总喜欢坐在木桶里读书——这样能抗干扰。一次,他正在木桶里读书,路过这里的皇上问他:“老人家,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不料他居然连头都没抬,说:“请走开.别挡住我的阳光。”  相似文献   

7.
孩子应何时开始读书?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令人难以置信:在他学习字母之前,即父母应作为孩子的读书“工具”。但朗读不要太具表演性,因为变换太多的语调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忽略故事情节。而好作品本身也毋须美化。读什么给牙牙学语的孩子听呢?朗读是使孩子习惯于读书的最重要阶段。尤其要注意那些优秀作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叛逆者。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由基督教和儒教进行“杂交”而生出的一个不伦不类、不西不东的“儿子”。因而,在洪秀全的意识形态里,基督教与儒教,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小乡村里度过的。村子深居乡野,村民淳朴和善,但他们给村子取了个威风的名字,叫“双庙前”。后来,村里来了一个人,村子改叫“三庙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村口的一家简陋的招待所里。可能是刚刚落脚的原因,皱巴巴的格子衬衫沾了些泥点子,汗水将其黏在干瘪的肚皮上,不怎么服帖。如果没有左胸上熠熠闪着红金色的徽章,他像极了一块被揉皱的脏抹布。房间里,几个箱子随意地躺着,我走进去一屁股坐在唯一的一把椅子上,仰着鼻孔颇有审讯的意思看着他:“你是谁?来我们村里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卑微的感恩     
曾经,他是村子里唯一的"才子"。因为他四岁就成了一个孤儿。稍大一点,村里人没有让他去劳动,因为怕他整天无所事事,便让他去读书。初中毕业后,他又回到村子里游荡。那年城里的钢厂恰好来招工,而且只有一个名额。村里人都推荐他去,一是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每家至少都有两三个小孩,巧得很,都是男孩。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偶然经过这里,临时起意进来休息休息。他倚着一棵大树,轻松随意地看看村庄里可爱的农舍和一群正在农场上追逐嬉戏的小男孩。忽然,他灵机一动,自言自语道:“嘿,搞不好这里将来会是一个现代的‘丈夫国’呢!”附近有一个理着光头的小男孩听到了,好奇地问:“叔叔,你在说什么?”“噢,没什么。我说现代的‘丈夫国’——‘丈夫国’,你听过吗?”“没有,”小光头老实地说,“叔叔可以说给我听吗?”“那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国家啦!…  相似文献   

12.
约翰·道尔顿1766年9月6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个织布工人,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他6岁时在村里办的小学读书。在学习中.道尔顿有一股可贵的韧劲、每当遇到难题时,他总是坚持要把难题解出.为此当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他却常常端坐在教室里埋头解题。道尔顿则读完小学.就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12岁时当上了村子里的教师.15岁时开始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里当助理教师.后来当了校长、在这所学校里.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并结识了盲人学者约翰·果夫(JohnGough…  相似文献   

13.
开心巧克力     
谁听不懂?小明:“爸爸,今天外宾来我们学校,我用英语同他们交谈。”爸爸:“你才学了一点英语,一定听不懂吧?”小明:“可我说英语时他们也听不懂。”爸爸睡着了儿子不想睡觉,爸爸坐在他的头开始给他讲故事。一个小时、两小时过去了,房间里一片寂静。这时妈妈打开房门问:“他睡着  相似文献   

14.
2月20日同学们,你们听过《喝墨水》的故事吗?陈毅爷爷小时候由于读书太入神了,竟然拿馅饼蘸墨水吃,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直到妈妈进屋发现他满嘴都是墨水而大声惊叫起来,他才察觉到。陈毅爷爷读书是多么痴迷啊!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寒假里,你们读了几本课外书呢?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往事     
我出生在意大利罗马,8岁时,爸爸把我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读书。在学校里我认识了不少意大利同学。他们问我是从哪来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从中国来的!”这时有个叫丹尼尔的意大利小朋友问我:“中国在什么地方?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这个国家?是个小国家吧?”我生气极了,冲着他说:“是你孤陋寡闻,我爸爸告诉我,我们中国是个经济、体育强国。还有,你们意大利国土面积只有30万平方千米,我们点评叶安杰罗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小朋友。文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在意大利读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爱国情和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比…  相似文献   

16.
卑微的感恩     
曾经,他是村子里惟一的"才子"。他4岁就成了一个孤儿,稍大一点儿,村里人没有让他劳动挣工分,可又怕他整天无所事事,便让他去读书,初中毕业后再回到村子里游荡。那年城里的钢厂恰好来招工,而且只有一个名额。村里人都推荐他去,一是因为他有点文化,再者是因为大家同情他是一个可怜的孤儿。于是他就幸  相似文献   

17.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了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却感动于教授的“愤怒”,更理解他对“思想”的强烈需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于是,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记住了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那便是会读书。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18.
简朴     
一位有名的美国记者追踪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的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你……你就是居里夫人?”  相似文献   

19.
重复     
当伊凡读完周总理的一个故事后,心情异常激动,他下决心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次班会课上,老师问大家:“你们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回答:“为了将来的日子过得更好。”有的说:“为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有的说:“为了不辜负亲人对我的期望。”……听完这些话,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笑着问伊凡:“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伊凡倏地站起来,响亮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伊凡本以为会听到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当然他说的是真心话而并非虚荣)。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同学们竟哄堂大笑。伊凡明白了这笑声的含义,他惟一期盼的是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读书断想     
(一)读书,是快读好,还是慢读好?历来说法不一。宋代朱熹说:“熟读而精思。”东晋陶渊明却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同是满腹才学、令人敬慕的大学问家,见解为何大相径庭?其实各有各的道理我以为,读书的速度应因书、因人而异。专业书宜精读,旁类书可速读。精典名著宜细读,一般书籍可速读因人而异则是指初学者宜精读,饱学者可速读。对学生来说,教科书宜精读,课外书可速读。(二)时下,有些中小学生感慨地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读书就是“苦”差事。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课业负担过重有关。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