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磐修 《历史教学》2002,(11):24-27
河西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自汉武帝时代,两汉政府实行迁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等措施,兴修水利、推广新工具新技术,而清廉勤政的吏治则为开发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证.由于封建国家的直接干预,使起步较晚的河西地区在经济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汉代在河西地区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考虑到河西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职官设置上多有变通,适应了河西地区的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出土的敦煌汉简,对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进行了梳理: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可以分为行政系统与军事系统,行政系统为郡县制度,军事系统为都尉—候官—候长—隧长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河西是北魏统一北方的最后一个地区,既所谓“新附”之区。对此,北魏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用武力消除北凉残余势力,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实行农牧并举的经营开发战略,使河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河西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艾冲 《家教指南》2003,(3):50-54
本文论述唐代河西地区二都督府建制之演变。凉州都督府的名称、治所无明显变更 ,瓜州都督府曾几度徙置为肃府、沙府。河西二府的管区在武德中变迁较大 ,贞观后趋于稳定 ,凉府管三州、瓜府管二州。河西二府职权扩大为监管迁入其境之吐谷浑、铁勒、西突厥及九姓胡诸族人口和唐廷特授的军事专制、处理其他专项事务之权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品位高、功能多的特点.然而,河西地区景点可进入性差、建设不完善,使游客的满意度降低,限制了河西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认为:河西地区旅游开发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并制定统一规划、加强政府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引进人才等措施进行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直到汉代才得以开发,依托于两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从武帝时代起开始进驻设置郡县,同时移民边疆组织屯田,并兴修水利和推广农业,这些使得河西地区在两汉时期后来居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时在官方推动下,经学教育在全国得以迅速发展传播,即使在边远的河西地区也得以普及,到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经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河西地区经学教育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汉武帝时政策移民随之传播到河西,两汉之际经学家依附河西窦融,东汉时期河西豪族对经学的家族教育。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迹旅游资源、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河西旅游资源的特点。从进行旅游整体规划、加大旅游业开发投入和宣传力度、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业专门人才培养、加强旅游业开发中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提出了河西旅游业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地区,面积约占甘肃省面积的五分之三,生态环境严酷独特.在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岭南地区的园圃农业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汉代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考古发现来看,汉代作物品种较为丰富,结合文献考察,表明当时岭南园圃农业有官方机构管理,有民众的广泛种植采集和利用。这些产品除了自给,还大量输出到中原各地.从此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与中原经贸交流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12.
大量带有绘画资料的墓葬的考古发现表明,汉魏时期是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以往的考古研究主要表现为简单的区域比较和对单位画像的内容题材比照,缺乏由对画墓的研究而进一步深入讨论汉魏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以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吏道是汉代仕进的基本途径之一。汉代掾吏升迁的机会较多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 :其一 ,通过察举升迁 ;其二 ,积功劳升迁 ;其三 ,由三公掾属而升迁 ;其四 ,举计吏拜官。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吏道不仅没有被限制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九品中正制确立后 ,由吏道而升迁的仕进方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民涂炭,于是产生了集军事性质和经济组织与一体的坞壁组织。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产生了众多的坞壁组织。战乱时期的坞壁组织在安定社会秩序、维持人民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五凉政权的建立,河西地区的坞壁也失去了它在战乱时期的作用,集耕战于一体的坞壁组织逐渐和原来的乡亭里基层组织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基层组织“村”。在完成它的使命后,坞壁的作用也开始淡化,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承载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