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遣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遣使概况和遣隋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中国都是东方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孔教文化圈。早在隋朝,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先后四次派使团人隋(遣隋使),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唐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之传统,遣使入唐,吸取唐朝文化。遣唐使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借用中国的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模仿中国,为日本民族学习其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近代日本“脱亚入欧”,接受“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3.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遣隋使的背景及其目的、净土教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日本对隋朝使节的热情接待,称隋朝为“西”,是一种褒义的双关语,既是方位的指称,又暗喻西方净土世界。在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外交辞令上,称隋朝为西方,既符合地理方位,又具有宗教赞誉,是净土思想在外交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交流有悠久的历史。7—8世纪,经过遣隋使、遣唐使和归化人,我国学习隋唐化,建立了统一的国家。9世纪以后,进入形成日本独特化的阶段,但平安贵族继续爱读中国学并自己创作汉诗。由于两国关系密切,并且我国对中国化十分尊重,我国保留中土久佚、甚至不见于记载的古献。  相似文献   

6.
唐代中国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时期。“日本有识之土,由于遣隋使而一度接触到优秀的中图文化,并多少吸收了一些以后,决不会就此满足,必然益加赞叹向往,狂热地试图汲取、模仿。遣唐使的派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2页)以上是日本学者木宫太彦对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的高度概括。日本在“大化改  相似文献   

7.
孙倩 《华章》2014,(28)
公元七至九世纪,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他们回国后,也把中国人的一些风俗、饮食带回了东瀛。从十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中国商人、僧侣以及移民东渡扶桑,同时日本也不断有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因此,不少中国作物、食品以及烹饪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且传入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的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和保留。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米、面及豆腐在日本的传入。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修订本把《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由原来的一节改为一章,其中包括四个子目: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战争。教学重点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末农民战争。“隋的统一”虽非重点,却是全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联系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再则,隋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使隋有可能进行营建东都、开凿运河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同时,地主阶级剥削的欲望激增、手段残暴,阶级矛盾又激化起来,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所以,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对“隋的统一”仍应重视,将它放到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拨动学生隋感思维的弦,抓住秋天景物的特色,自主写作,抒写童真,放飞童心,表达童心,体味快乐。使学生自由地表达热爱生活的思想感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隋唐对外开放,同西方各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我国物质、精神文化不断西去,对西方文明有巨大贡献。西方各地物产和文化向东传播,于我国也产生过积极影响。隋唐是中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现就此时期中西使节、商旅、僧众的相互往来,海陆交通的扩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等,作些考察。其中不乏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1 隋统一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炀帝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西使,达到阿姆河流域和克什米尔等地;又派云骑尉李昱去波斯。炀帝还“令裴矩往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