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导读】《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形势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还在继续,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人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为中国革命进人新阶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单元导读】《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形势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斗争还在继续,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以孙中山办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项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缚,从初步产生、逐步扩大到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4.
清末股份制企业的政企关系逐渐由政企合一模式向政企分离模式转变,但政府并未彻底放弃以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做法,传统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具有很大惯性,使清政府总是试图依靠政治权力直接约束资本主义企业,封建专制政治体制阻碍了政企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捐纳制度是清政府一大弊政,存在有二百余年。延至清末,它完全成为清政府难以根治的恶疾。在清政府进行的王朝自我挽救的新政改革中,朝野上下对革除捐纳抱有热切的希望,但清政府不仅没有革除它的自觉和能力,反而变本加厉,大行捐纳,致使吏治腐败益加败坏,最终新政失败,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7.
清末法制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律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清末法制改革开启了新式法律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法律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实施的诸种必要条件,法律人才的准备不足依然成为困扰清末乃至民初司法制度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中,袁世凯占有一席之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提拔和重用新式法律人才,积极促成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改革和完善近代司法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两大基本任务中国近代化过程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一是近代化。两者的关系是: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二、中国近代化的特点1.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但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2.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列强的破坏,发展缓慢,历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与反封建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孙中山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局限性,进而肯定孙中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途径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十年,清政府进行了包括“新政”和“筹备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改革,与古代社会诸如“王安石变法”之类在封建范围的调整迥然不同。它不仅范围极广,涉及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制度,乃至政治体制,而且在深度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场改革,人们往往重视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来探讨其原因,而对能够产生这场改革的历史条件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十年,清政府进行了包括“新政”和“筹备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改革,与古代社会诸如“王安石变法”之类在封建范围的调整迥然不同。它不仅范围极广,涉及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制度,乃至政治体制,而且在深度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场改革,人们往往重视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来探讨其原因,而对能够产生这场改革的历史条件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尝  相似文献   

13.
在洋务新政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至1897年间为实现国防近代化,主要以德国为蓝本实行军事改革。作为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德为师”的军事改革进程以及清政府选择德国作为效仿对象的原因都值得后世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穆键  朱寅 《天中学刊》2011,26(6):120-123
清末新军是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转型的产物,而新军的编练则是清末军制改革这场自上而下波及全国的军事近代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虽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的宏大计划,但计划的‘实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头负责。只有对清末新军的编练进行具体入微的个案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场军事近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化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无疑是在中国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教育近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是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了属于民主政治范畴的共和国,这就使一切依附于封建政体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失去了主体。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实业的发展和民初经济的复兴又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政时期军事改革,是清代军事史上的最后一次改革,编练新军,赋予军事武装力量体制的近代化,但新军与清政府相背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教育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说是关键部分。因为没有近代化的人,就难以建成近代化的社会。所谓教育近代化,“它指的是与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在二十世纪初宣布执行仿行宪政的预备立宪活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序幕。该文就此进行讨论,认为其一方面是适应蒂国主义需要,维持其半殖民半封建的统治,另一方面,由原有的封建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过渡,作为在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体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论顺直谘议局对地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直谘议局存在期间认真履行谘议局的各项职责,积极议政、参政。通过对总督和各级地方官吏的违法侵权案件的多次纠举、监督,对地方行政官吏一贯的专断行为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土壤开始松动,推动了直隶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