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治禄 《历史学习》2004,(11):13-13
问题起因: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36页中有一句话:“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一次听高三复习课中发现,教师在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时特别强调汉代的征税依据是资产,当学生提出如何解释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78页两税法“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西汉“编户齐民”时说:“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是勿庸置疑的,但其承担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是否依据资产的多少来确定,却值得商榷。笔者查阅了一些论著,如马怡《汉代的诸赋与军费》、臧知非《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新论》、温乐平《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黄今言《论两汉的赋敛制度及其演变》、马新《编  相似文献   

3.
「暖」字应作何解释□山东高青县中心路小学焦明焦红景“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毛泽东同志所作革命史诗《长征》中的诗句,教参将其解释为“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暖的感觉”。激浪拍岸,怎么会有“暖”的感觉呢?这个“暖”字应作何解释呢?因...  相似文献   

4.
王先林 《阅读与鉴赏》2007,(12):55-55,76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36页这样解释西汉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财税和徭役、兵役。”同书第78页对唐朝两税法的解释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许多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编户齐民已经以资产为征税依据,为什么说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其实编户齐民虽然有以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成份,但资产在赋役分配中的地位及作用与两税法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7.
对奉节古老县名鱼复,历来有各种解释,有民间传说,也有专家解释,专家说法各异,有鳇鱼至此返洞庭说、免除徭役说、鱼凫巴人说、象形鱼肚说。本文根据鱼复中"腹"字变为"复",探索"腹"的含义,认为"鱼腹"县名是指这里鱼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年秋季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关于两汉的赋税制度有这样的表述:“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我认为,上述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对两税法时期唐代农民的困境,一些通史或断代史著作从赋税等方面分析的较多,对徭役问题,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只字不提。近年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剑桥中国隋唐史》,在这个问题上也没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国内流行的辞书有以下几种解释: 谓苛酷的政府比虎更厉害。(《中文大辞 典》) 繁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新版《辞海》) 苛重的政令及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新版《辞源》) 后二条将“政”释为“政令及(或)赋税”,不妥。表政令之意的“政”应读zheng,表赋税之意的“政”则应该Zheng。词语进入言语作品,其音义就具有确定性单一性,不可能既读zheng,又读zheng;既表政令,又表赋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