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史人物和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人物是历史的载体 ,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则是美学载体 ,但它们又在“历史”这两个字上联系起来。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学作品以及电视剧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历史为根据进行艺术加工 ,另一类是大体接近历史真实 ,第三类是戏说。台湾作家朴月笔下的孝庄太后塑造得十分成功 ,其成功所在是“错位法”的艺术创造 ,表现为人物地位和使命的错位、爱情和婚姻的错位、感情和利益的错位、尊严和皇位危机的错位、爱情的追求者和爱情的刽子手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2.
孝庄文皇后是清初著名的满族女政治家。争议300多年未决的“太后下嫁”一案,应是既符合满族习俗又符合史料记载的历史事实。孝庄的进步作用和历史地位,应该公正地予以肯定,对她“下嫁”的怀疑和指责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胡静 《华章》2011,(31)
孝庄和慈禧是清朝历史上经历颇为相似的两位太后,二人都曾面临年轻丧夫,寡母少主的境遇,也都被赋予辅助幼主的重任.然而,孝庄太后帮助大清到达了兴盛的彼岸,慈禧太后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宄其原因,除了当时所处历史背景不同之外,主要还在于二人不同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看电视节目吧!其实我也爱看。每次一看到电视里放《孝庄秘史》,我就想看,不管是从哪集开始,总要看到最后一集。光是这部电视剧,我就看了足足四遍!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爸爸问:“你怎么还看这个呀,有什么可看的!”“我就是觉得有意思嘛!”“那你能学到什么知识?  相似文献   

5.
向对手敬酒     
我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看到了这样的情节:康熙在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其登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臣,感谢他们齐心协力效忠朝廷;当他端起第三杯酒时却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要感谢他们。”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吴三桂、郑经、葛尔丹、鳌拜这样的敌人,康熙还会有那样一番伟大功绩吗?中国的历史上还会有“康熙盛世”吗?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也无法改写的。我曾记得有位名…  相似文献   

6.
五原春 《上海教育》2006,(2A):71-72
《正说清朝十二帝》,给人的感觉是书名怪怪的,讲历史就讲历史吧,还偏要贴上“正说”的标签,似乎唯恐人们将它归入别的什么“说”中去。出版虽未明言,但稍有思维也不难想到,此“正说”其实有一个潜在的对象,就是“戏说”。这些年,历史真的成了无比温顺的小姑娘,听任影视剧作家和图书出版将各式各样的花环佩戴在头上。先是“戏说”,接着是“细说”,现在又来了“正说”。历史无言,任凭后人怎么说,而真正可怜的是观众和读,一些业内人士曾经这样描述历史剧创作和播出的现状: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历史迷不拿电视剧当电视剧,而更多的观众是在拿电视剧当历史。不知这回的“正说“究竟是借推出一个花哨的概念来引诱读,还是真的有所为而发。总之,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再轻信。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康熙王朝》塑造了一位聪慧貌美的奇女子苏麻喇姑,她的原型就是本文所说的苏茉儿。在真实的历史中,她是孝庄的陪嫁丫环,是康熙的启蒙老师。我们的讲述人纪连海认为,她对康熙皇帝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并不亚于孝庄太皇太后。  相似文献   

8.
杨念群,念群之名颇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或许就是杨教授提倡“中层理论”的一个缘由吧!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学,他的研究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不是瞄着社会上层政治舞台,而是转向大众、民间和基层。目前史学界有一批这样的中青年学,他们从新的视角研究历史,关注过去被漠视的人群,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正演化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交谈时常听一些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对孩子有求必应,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我们却越来越没话可说了。”“我家的孩子在体操训练时站了不到10分钟,竟然晕倒了,他并不缺营养呀。”“真是不可思议,他(孩子)竟然不知道蒸米饭要用水……。”这使我想起历史上的诸葛丞相和孝庄太后。诸葛亮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把蜀中治理得富庶兴旺、政通人和。而在相父临终之时,刘禅讨教的不是治国大计,关心的是谁可以代替丞相之职。更有甚者,身为亡国之君的刘禅在敌国的宴席上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如此麻木不仁,如果相父…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一词的认知,概括起来有两个释义:一有对历史本身的释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或是称为“过去的事实”“过去的存在”;二是对历史学的释义,是“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这样的认知已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其实这只是一个直观历史的表面现象的描述,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解剖”历史的认知,没有说清楚历史的本质,不具有哲学理论的高度。换用梁启超“鸟瞰”的观察方法,准确地表述“什么是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物与人和事就是历史”,即历史的本质存在于一定范围的时空之中,也就是历史存在的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缺一不可。由于空间无限大,人们短暂的时间感知不到它的变化,而时间是一个矢量,永远沿着直线向一个方向飞进,即时间瞬间而逝,时间不回流,也就是消逝的历史不再现,即不可知。我们已知的历史是人类发明语言文字后留下的记忆,所以人类社会上百万年,已知的历史只有五千年到一万年,因流畅语言的产生只有一万年,文字的产生只有五千年,消逝的原生态历史已不可知,已知历史是历史家凭语言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忆重新复制的历史。原生态历史只有一个版本,而语言文字留下的复制品历史可以有若干版本。因此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