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2.
就"双重使命"说的内涵及地位而言,"双重使命"说只是马克思在批判英国殖民者给印度带来深重灾难的前提下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客观积极作用的肯定,并不是马克思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不能充当研究殖民主义的根本性指导理论。就"双重使命"说的适用范围而言,其多不适用于19世纪50年代的印度以外的时空环境,多数殖民主义行为基本上是赤裸裸的掠夺乃至屠杀。就"双重使命"的具体效果而言,由于殖民者的掠夺本质等因素的影响,"双重使命"对殖民地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一些地区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更多与之前已有的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以对殖民统治的否定为基本立场,该论断高估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高估了"重建的使命"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为马克思提出"重建的使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该使命在整个论断中仅仅处于附属的地位,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并且该使命在实践上存在着对世界一体化的阻碍作用。此外,"双重使命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通过歪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割裂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统一性,缺乏具体分析,而盲目套用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马克思关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不应从文字表面进行理解,而应从殖民者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从道德判断角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此外,还应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分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中国的台湾、“关东州”、“满洲国”与汪伪政权辖地所施殖民教育不同。其主要原因:一是被侵略各地理环境、化基础和抵制力量不同;二是其制订各殖民教育政策的时间、形势不同。日本侵略对四地殖民教育虽各有具体措施,但最终都要归到服务其侵略目的上,这一根本点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塞西尔·罗得斯是英国19世纪中后期在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地区推行殖民扩张的主要策划者和行动者之一。在殖民活动中,他对于南非早期经济现代化进程,诸如钻石和黄金等工矿产业的奠基与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与科学管理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行为符合马克思"双重使命"理论对于近代殖民主义作用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7.
徐莉 《武陵学刊》2024,(1):90-9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五十年的殖民历史和复杂权力演绎中,一种裹挟了殖民霸权和帝国主义殖民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形成。日本作家对中国台湾主要采取了三种凝视视角:傲视、盯视和卑视,这三者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体现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当下台湾右翼集团宣扬的“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台一家亲”等言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8.
沈阳是日本殖民侵略最深重的地区之一。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有许多刻画沈阳人形象的作品。研究日本殖民文学中的沈阳人形象,不仅是对文学形象的丰富,更是对侵略战争时期意识形态的探索。本文探讨了日本殖民文学中的生活在沈阳的工人形象,儿童形象以及返迁文学作品中的沈阳人形象。通过对他者视域中沈阳人形象的分析,反映了日本作家复杂而曲折的内心世界,揭示了隐藏在虚伪的“五族共和”口号下残酷的殖民统治,表达了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批判和控诉。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对“关东州”实行殖民统治40多年的岁月里,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同化,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纵观日本对大连的文化侵略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军政、关东都督府时期(1904.5~1919.4)的殖民文化思想渗透、文化设施初具规模阶段;2.关东厅时期(1919.4~1934.12)的殖民文化统治的推行、扩张阶段;3.关东州厅时期(1934.12~1945.8)战时殖民文化统治强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批判西方列强殖民侵略落后国家的政论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海盗隐喻”完成了对殖民主义的现实批判。“海盗隐喻”的使用不仅源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经典文献中与“盗”有关的描述,更是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上发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需要,即在话语表述上尽可能地隐晦化、通俗化和形象化。通过“海盗隐喻”,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掠夺本质、野蛮手段及其犯下的人权罪行,从而将殖民主义的极端不义性及滋生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呈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