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近年来有学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2.
3.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军民在近代史上赢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战役胜利。冯子材在指挥这场战役中,果断出战身先士卒,功绩昭然。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要在中国取得军事胜利的条件下,却鼓吹起“乘胜即收”的理论,对法妥协呢?这里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就其国际关系方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战役,发生在1885年3月23日至31日,历时9天。战役是以法军入侵中国,强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大举进攻清政府军队开始的。中国军队在前敌主帅冯子材的指挥下,先以坚守防御的阵地战,粉碎法军强大攻势,尔后转入反攻,收复镇南关,攻陷文渊州(今同登),夺占谅山城,连续追进两百余里,大败法军,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取得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胜利。一、受命于危难之时,立志胜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剖析中法战争中的主体,阐明客家人的素质是中国在军事上战胜法国侵略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镇南关起义具有三大特点。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的困顿,军械的缺乏与供给不足,起义军人数的有限且缺乏响应力量,孙中山过于寄希望于会党的力量和清军的反正而不注重自身武装力量的建设,起义军缺乏有效的组织以及法国越南当局态度的改变,等等。镇南关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重挫了清军的锐气,震动了清廷上下,另一方面扩大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坚定了革命党人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镇南关大捷一百周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文化厅、广西通志馆发起召开的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8月7日在广西钦州市开幕,13日在边防城市凭祥市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八十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五十四篇。与会同志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着重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镇南关大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的转折点。其论据是,第一,此役使清军转败为胜,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第二,促使战争在有利于中国的形势下结束;第三,迫使内国放弃对中国更多的侵略要求,粉碎了以茹费理为首的法国侵略者利用越南为基地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第  相似文献   

10.
中法战争前台湾寓闽的行政建置逐渐显出弊端,不利于开发台湾本岛的资源,进行独立防务的建设和闽台防务体系的构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闽台战场的惨败,闽台防务体系所暴露出来三个缺陷,成为清朝统治者思考台湾行政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建省之后,省一级的行政建置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些缺陷,总体上加强台湾的独立防御力量,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一、积极准备运筹帷幄全盘部署 一九○六年十二月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廷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人,勾结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一九○七年三月,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黎仲实等人离开东京,经香港、新加坡,转赴越南西贡。孙中山在西贡接见了广西农民起义主要领导人、三合会首领王和顺,并吸收王加入同盟会,后来他们一起经海防抵河内,黄兴随即也到河内。他们在河内、海防、南圻等地建立同盟会分会,在河内甘必达街六十一号设立领导粤、桂、滇武装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停顿是构成语调的语音要素之一,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消除歧义、强调语义和情感、强化节奏、提醒注意调动思维、表达含蓄委婉等,正确理解并运用停顿,可以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后期,中国曾一度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局部的胜利毕竟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无论从当时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来看,还是从其对人民群众抗法的态度来看,都决定了在当时情况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取得中法战争最终胜利的。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中的“不败”仅是局部的胜利,清政府为了减少损失乘胜与法国议和,签订《中法新约》,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5.
广西、越南相邻,自古交往甚密。近代以来,特别是中法战争后,中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桂越边境贸易日益频繁,双方经济交往更加密切。桂越边境贸易对广西边境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其中苏元春在边境贸易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名人,是援越抗法主张的炎炎大言者。中法战争爆发前,他积极上书言事,分析时局,其看法与内外臣工各有异同。自晋抚擢粤督后,他直接谋划抗法战争,尽力办理广东海防,支撑越南北圻东线战局,对刘永福黑旗军给予及时的资助,并从各方面支援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可以看出,张之洞是越南危局的洞察者,是办事认真的封疆大吏和中法战争的主战将领。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了中法战争期间的朝廷决策和一些对外交涉,其思想和行为与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十分密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李鸿章是主和的,对其表现基本是否定的。其实,李鸿章的思想及活动是复杂的,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这种复杂性首先与他个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清政府的态度及变化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结合史实,对李鸿章的表现给予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留喜 《天中学刊》2003,18(3):96-97
中法战争前后,法国外交上是孤立的,国内形势复杂。中国清政府政治腐败,主和派得势,结果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相似文献   

19.
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历来被人们作为“愚蠢”、“拙劣”的代名词,但是,对它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深入了解之后便可发现,它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首先,马其诺防线是法国朝野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预防新的侵略战争的产物,它的修建是完全必要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伤亡巨大,经济损失惨重。尤其是北部省份,饱受蹂躏。战后,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种防范新的战争的强烈愿望。因为在过去的50年间,法国曾遭受两次外敌入侵。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积极防御、周密部署、借用民众力量、持久作战等军事方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