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我看到新教材中刘金的驳论文《<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时,我的阅读兴致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两篇课文都与《枫桥夜泊》有关,而且都写得极具个性。看过之后,想马上把这两篇文章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去比较,去体验。所以当我教《新解质疑》这篇驳论  相似文献   

2.
随便提问题不是质疑,质疑是充分关照文本分析后提出的疑难。学生这种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是由教师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会引导,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拿着这把金钥匙,更快更好地开启智慧之门。那么,就一篇文章而言该如何质疑呢?  相似文献   

3.
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质疑。一、抓住难点进行质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课堂上,抓住这些难点质疑是解决困难和突破课文重点的最佳途径。在教《田忌赛马》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课文写第二次赛马时,第一场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一个是最差的下等马,一个是最好的上等马,比赛的结果会怎样,这一点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学生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这  相似文献   

4.
哈攀 《宁夏教育》2012,(Z1):151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作家巴金在87岁高龄时,带痛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回信。初读这篇文章,我只觉得这封信充满了巴金老人对孩子们无限的关爱。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质疑:巴金爷爷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这  相似文献   

5.
目前多数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却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这种情况,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质疑,谈一下我的一点看法。一、抓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书、释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阅读理解,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二、抓住重点、难点质疑。任何事物都有主…  相似文献   

6.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对题目的质疑,能使阅读者获得许多有效信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标题各有特色,这也就决定了题目质疑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结合实际教学,论述题目质疑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循循善诱,鼓励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讲师”的地位,自觉地扮好“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质疑,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洞悉深层涵义,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作家冰心的《小桔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小桔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又怎么让“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是否矛盾?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把小桔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会知道,小桔灯其实  相似文献   

8.
教师 :同学们好 !学生 :老师好 !教师 :大家在课外预习了《我的空中楼阁》 ,请同学们告诉我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为什么喜欢 ?学生 :我喜欢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 :我喜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那份优美而宁静的生活。学生 :我喜欢作者在文中描绘的小屋 ,它优雅、轻灵 ,可爱极了。我真希望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屋。学生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教师 :这位同学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 ,同学们请探讨一下。学生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 ,实际写的是他生活中的小屋。学生 :作者并没有写小屋的本身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 ,也…  相似文献   

9.
一我曾听过一堂作文指导的公开课。沪版初中语文书中有"学会质疑"这一内容。可惜那位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未能举出一个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质疑。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学生,上了这堂课,对什么是质疑还是稀里糊涂的,更别说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了。我还曾遇到过一件事。有个学生对吴晗的《谈骨气》这篇课文质疑,可他的老师却批评说是"钻牛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也是当今社会培养创新思维的必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利用教材,设置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易错处,关键处。教师应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  相似文献   

11.
戴文锦 《考试周刊》2011,(18):60-60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不仅文言字词艰深,而且主题思想深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荔枝蜜》终于在众议纷纭中退出了初语课本,随后出现了张晓风的《行道树》。我之所以要把这两篇文章相提并论,是因为觉得这两篇文章貌离神合,形虽不似神却太似。如果我们不能认同《荔枝蜜》的主题,我们同样也会质疑《行道树》。  相似文献   

13.
一、结合课题质疑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陈老师执教的关于“感动”的习作课,老师们之所以普遍质疑,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离学生生活太远,会让学生无从下笔:二是提供这些人物,相比之下会让学生感觉到身边似乎没有值得感动的人。我以为,陈老师的话题选择并没有什么问题,而老师们的质疑则让人多少有些费解。  相似文献   

15.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改革又一次质的飞跃.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言,我认为,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哈攀 《宁夏教育》2012,(7):151-151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作家巴金在87岁高龄时,带病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回信。 初读这篇文章,我只觉得这封信充满了巴金老人对孩子们无限的关爱。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质疑:巴金爷爷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这促使我和学生们重新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悟出,课文通过平实的语言不仅表达出巴金对孩子无限的关爱,更体现了巴金一生的追求,以及对孩子含蓄的要求,让读者觉得,巴金老人是那样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教育智慧让缺乏教育经验的我由衷地敬佩。  相似文献   

17.
做法之一:培养学生对一般思维结论质疑的习惯。这是引导学生进入逆向思维状态的前提性工作。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过:“怀疑不仅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存真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对每篇课文教学后,注意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的论点,或者文章中的名言名句进行质疑,找出与其相反的论点或名句名言,培养其质疑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各大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学的重点问题,那就是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阅读的成绩似乎很难达到师生期待的效果,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依然不能进行高效的阅读。这篇文章分析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9.
宋倩 《山东教育》2008,(11):33-33
一、结合课题质疑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铁杆球迷     
铁杆球迷?本是无稽之谈,但是任性却使我偏要写这篇文章,并且立下“毒誓”,定要把这写“毒”。(似乎在自卖自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