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2.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黎鸣先生认为情场化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的.他从人性的善恶选择认定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从"原欲"出发而成的恶,即"人性原恶".  相似文献   

4.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的重要辩题之一。自古以来 ,人们根据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 ,而提出不同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也就是说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 :性善或性恶、利他或利己 ,然后再依据这一假设去寻求教育。由此观之 ,人性善恶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重新认识人性善恶的问题 ,将对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可以撇开人性善恶究竟谁是谁非的无益争论 ,而透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有积极效应的方面与因素。虽然 ,我们再也不能根据性善性…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6.
李明洋 《海外英语》2012,(22):205-206
在学术界,人性善恶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当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发表之后,人们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更是探讨不断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纵观前人的相关研究,以《蝇王》为依托进行人性善恶的探讨为数不少。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在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详尽的分析,探讨《蝇王》中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驳斥人性善恶说。  相似文献   

7.
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远非善恶所能包容。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教育应以需要的视野看待儿童的人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和选择,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志人小说,"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生命意识的张显、自我情感的自由选择还是对人性善恶的分明立场,都可以让后人品味出浓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9.
H人假设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综合体。欲望可分为一、二、三层次,虚荣可导致有良性、恶性、超脱结果,比较会形成良性竞争,也可能导致嫉妒,人的情感由近及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管理中可以通过研究影响人性善恶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性论的重点是建立在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善恶相混,人性非善非恶。人们基于上述判断,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我们分析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role for constructive failures in virtue education. Some failures can be catastrophic and push the agent toward vice, but other types of failure can have positive consequences, we’ll call these failures constructive failures, failures that help on the road to virtue. So, while failures are generally appealed to as examples of what to avoid doing, educators may want to actively create conditions that are likely to make their students fail. While failures may involve negative feelings in the short term, constructive failures, although they appear to pose obstacl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ctually help lead us to our goal, virtue. Crucially, constructive failures give us insights into situations and into ourselves, insights which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we will succeed in the ultimate goal of virtue.  相似文献   

12.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和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用他的典型的道德哲学讨论方法探讨了关于自制、不能自制与节制的区别及其疑难。亚里士多德把自制和不能自制看作是一对相反的中间品质,认为不能把它们看作与德性和恶是一回事,但又不能看作与德性和恶根本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人的理性、正确的逻各斯的积极的联系,阐明了自制是一种好品质,它能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生活得好,过上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敬畏之含义是不可分割的。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当代中国人应该重塑敬畏意识,尽快形成对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的敬畏之心。其形成、发展、定型和完善,需要借助于对中国传统的敬畏意识的继承,而这个继承维护的是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志怪体善书《桂宫梯》和《青云梯》,反映了古代“敬惜字纸”的民间习俗信仰。这些故事叙事简略,情节单一。借用佛、道教义,运用小说艺术手法,以宣扬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清除异端的文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作用,并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8.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当代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施韦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敬畏生命不仅敬畏人的自身生命,还要敬畏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施韦泽认为,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原点,生命的休戚与共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内在依据,敬畏一切生命是敬畏生命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技术理性依然甚器尘上,敬畏生命伦理从生命价值维度出发,构建生命伦理共同体,对于技术理性的反思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20.
浅析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一种欢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课,上课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改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