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宋真宗《劝学诗》不仅是文学之诗,更是历史之诗、文化之诗、治道之诗.从治理视角对宋真宗《劝学诗》进行文化解读和价值重估,可以发现其试图回答读书一定要做官和读书一定能做官两个基本问题,从而能够了解儒家"学—政—道"的治道理路和"德性—权力—功利"的知识下行路线,尚贤选举与科举、文治秩序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则内蕴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丫、劝导人们珍惜光阴的诗篇:盛年不从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努力,发月不待人。 (晋内渊明《杂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天履颜真卿《劝学诗》)少年易老学’详成,一寸半阴不可轻,木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朱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磋跪。 (明文嘉《明日歌》)今日复今目,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文嘉《今日歌》)二、劝导人们勤奋学习的诗篇:业猜于勤,‘荒于路 (唐非愈《进学解》)年小从树爱梁采,长成须读五车书。 (宋王安石《增外孙》)击石乃有.…  相似文献   

3.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就把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书法条幅送给我,让我作为座右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班级的墙壁上,也悬挂着一些古诗条幅:有晋代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4.
劝学诗     
<正>~~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的论赞诗或赞美、或讥讽、或感叹,泾渭分明地传达出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论赞诗的插入虽然中断了情节的叙述,但是增加了感情强度和对接受者刺激的力度,契合了接受者的理性审美需要,是作者“依史以演义”叙事意图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6.
《劝学》     
  相似文献   

7.
从“汉末建安中”社会伦理思想发生变化的时代切入,我们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焦点——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悲剧结局,始终围绕一个“孝”字。封建孝道与夫妻之爱的直接冲突,应是作品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出孝道的悲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突破了关于爱情婚姻的单纯因素所制约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樊篱,向人们预示着一种新兴的人生价值观已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就把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书法条幅送给我,让我作为座右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是我国清朝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个女婿,名叫沈葆桢,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才子。但沈葆桢自恃有才,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别  相似文献   

10.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12.
13.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胸怀大志,努力学习和实践,在不同的领域里,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经验,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以勉励自己继续前进,或教育后代奋发图强。他们的这些诗篇,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财富。这些诗篇,不仅数量多,题材广,而且内容健康,感情真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千百年来为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统称为古代“劝学诗”。  相似文献   

14.
<正> 《钓竿行》,汉乐府旧题,属鼓吹饶歌曲,古辞已亡佚,《乐府诗集》卷十八列其为《鼓吹曲辞》,崔豹《古今注》云:"《钓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者,其妻思之而作也。每至河侧,辄歌之。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为乐曲。"曹氏诗意,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认为是写男女情爱的,因鱼"在歇谣里常常用做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并引《诗经·卫风·竹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左思各人生阶段活动、思想及《咏史》诗的内容、风格、诗题等的综合探析可知,《咏史》诗创作时闻应为永康元年(300)至太安二年(303)某一集中或较短时间内,是诗人对生命历程作深刻总结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09—785),唐代大书法家、诗人。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卸史,因被权奸杨国忠排斥,贬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入京,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史书说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是唐代上层官吏中清廉正直的以国事为重的良臣。少年时家贫,用黄土画墙习字。后成为书法大家有独特风格,人称“颜体”,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相传他年轻时曾被前辈张旭怒责过。有这么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7.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18.
《劝学》中共有20处比喻,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贴近现实文中的比喻大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来比喻所阐明的事理,非常贴切,使论述既形象好懂,又生动深刻。“青”“蓝”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青”“冰”比后人,用“水”“蓝”比前人,后人像“青”“冰”一样从前人那里学习从而提高学问和修养,并超越前人。又用“木”比喻人,用“鞣”比喻学习,“木”经过“鞣”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性。从而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二、比喻的连用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文言文部分《劝学》教过几遍之后,慢慢清理一下,笔者发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一、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书?有何历史价值? 二、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课文有什么思想意义? 三、认真阅读课文,琢磨文中三位说话人的语言,看其各有什么特色?【阅读入门指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