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借助对传统儒家经学的解释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这对后来的经学解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他对于《春秋》的解释,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程颐对于《春秋》的解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会通三传、义理解经、以四书说解《春秋》、注重"春秋笔法"、以理学解读等,这些都为后来理学家解释《春秋》,即理学化《春秋》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范。可以说,程颐《春秋》学在宋代经学解释学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颐是理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其所阐发的理学思想大多离不开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具体到程颐的理学与<春秋>学,则是在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指导之下,以"理"穷经,重在以己意阐发<春秋>义理,并以理学纲常条贯<春秋>伦理,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在其影响下,宋代<春秋>学的理学化趋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兴起,对各区域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春秋》学领域中,理学《春秋》学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宋初三先生中,孙复、石介的《春秋》学已被弟子传入蜀中,周敦颐、二程入蜀又使其《春秋》学在巴蜀传播开来。到南宋时期,理学《春秋》学已控制巴蜀《春秋》学的大局。现存南宋巴蜀《春秋》学著作,如李石、李明复、魏了翁、程公说、赵鹏飞、家铉翁的《春秋》学著作,均宗主理学。理学对巴蜀《春秋》学的贡献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易》学是程颐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程颐理学的重要理论根据,他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来源于对《周易》的解释。他将很多《易》学解释的原则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哲理,而这些哲理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春秋阙疑》以"阙疑"为体例,批判三传而综合三传,折衷程、朱二氏之说,兼以博采诸儒之论,体现出一种"甚公且平"的精神。但是此书始终着重阐释理学最为强调的天理、人欲及纲常、人伦等层面,其理学倾向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经过郑玉看似客观的塑造,《春秋》越发被提升成了一部可以用来经世治国的煌煌法典。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继《春秋》之后又一部翔实生动的编年史是《左氏春秋》,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视为解释《春秋》的"传",并改称为《左传》。然而,从作者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及内容上看,《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著,标志着先秦编年史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0-33
王建常《春秋要义》一书,荟萃众说,集诸家之大成,以理学思想解读《春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成一家之言,是其一生学术精华所在。他认为《春秋》以周礼作为规范,以期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贯穿《春秋要义》的始终。另外,他所强调的尊夏抑夷,承继了朱熹和胡安国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扬,成为此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这是《梁传》对《春秋》的总体认识,也是《梁传》解释《春秋》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在三传中,《梁传》对《春秋》日期书写原则的解释是最详细的,这是《梁传》区别于其他二传的特点之一。《梁传》认为《春秋》通过日期的书与不书来表示常态、褒或贬,符合义与道的则褒,贵惠与信邪的则贬。  相似文献   

9.
《易》是宋明理学家必须研读的范本,必须取其精髓的精神内核来源之一。"易堂九子"由"易"而演"理"。他们肯定理学的积极意义,又批评不切实际的理学流弊;提倡实学与事功的新见解,并躬身实践理学所倡导的民族气节和理学传统"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10.
过度诠释——论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之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了较强的主观性,这主要基于他解释之目的:其一,通过解释,董仲舒把《春秋》经传之义理论化、系统化;其二,通过解释,他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其思想体系建立经典的根据;其三,通过解释,董仲舒论证了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合理性,且通经致用,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春秋》之义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怀旧在90 年代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共同爱好, 成为流行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各种文体的怀旧文本成为90 年代文坛的热点,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则以其“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成为了怀旧文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掀起了新一轮有目标、有计划的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到底有多少新的理念和新的提法,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纷纷撰文写书加以解读、讨论。纵观《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认为“课标”倡导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八大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列子》中有大量寓言互见于《庄子》《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等。对比发现,同一寓言,在不同的子书中,或者表达相近的寓意,或者寓意有较大延伸,或者独辟蹊径,从中生发出截然相反的旨意来。究其原委,各家学说不同的思想倾向最终决定了寓言的剪裁,旨意的表达。从这些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窥见藏于其后的更本质的东西,这也成了理解先秦两汉诸子思想的便捷法门。  相似文献   

14.
明中叶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衰落及各种思潮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并在部分士人的推动下形成一时潮流。嘉靖初年活跃于政坛的"议礼派"官员,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提倡"黜虚崇实"与"体用结合",重视思想上的诚敬与行动上的笃行相结合,并以复古作为其学术上务实、政治上革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抨击宋明理学"灭人欲"的道德观,主张义利并重,这些内容都与明中后期经世思想的主体相吻合,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批判理学和王学的思想武器,更引发了整个社会重视实学实用的经世风潮,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15.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在管理上最突出的是提倡“学生自治”。本文以原始文本为依据 ,结合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 ,就什么是学生自治、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治、怎样施行学生自治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在当今继承陶行知这一思想遗产 ,实行学生自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是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指出学校领导要将学生自治当作“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出现新局面、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力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