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和顺 《学语文》2004,(2):37-37
十六即待诏翰林的张志和,谢官之后.辞家而不知归,居江湖而不还,自许烟波钓徒。大历十二年,他在颜真卿席上,首唱《渔歌子》,一曲惊动四方,甚至远播日本,引得天皇臣子,纷纷唱和(事见《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一和《词林纪事》卷一,后同)。《渔》词五首,尤以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为妙,堪称天音绝响,融清丽于古淡,情兼雅俗,别是一番风貌。  相似文献   

2.
中唐儒道语境下的张志和,徘徊在"仕"与"隐"之间。以往的张志和研究均围绕其隐逸思想展开讨论,较少回归文本。因此,其作品《渔歌子》五首还有值得发掘和拓展的研究空间。在深度阅读和文化还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叙事场域和书写想象来分析《渔歌子》,尤其是通过对其叙述语境的阐释,可以揭示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江南"这一核心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承载和传达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3.
有位教师执教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六(下)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很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悟,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应该不成问题。该课的教学流程可谓是顺风顺水。就在课临近结束之际,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  相似文献   

4.
课堂·我这样教《鱼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  相似文献   

5.
【教例简述】这是湖北省荆州市许晖老师的一个教例,教学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一、读通1.以《忆江南》导入新课,了解词及词牌。2.读准字音,区分字形,如塞鳜蓑。  相似文献   

6.
<正>【教例简述】这是湖北省荆州市许晖老师的一个教例,教学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一、读通1.以《忆江南》导入新课,了解词及词牌。2.读准字音,区分字形,如"塞""鳜""蓑"。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师: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山水画家。大家再仔细默读《渔歌子》,并仔细找出张志和画这幅画时都用了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8.
<正>1.知诗人古诗词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知识阅历浅,要深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应引导学生凭借书籍、影视、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适当了解时代背景,明白诗歌写的是唐宋,还是明清;诗人处的是盛世之朝,还是衰败之代;诗人是府中之宫,还是深山隐士;受宠信,还是被排斥……借背景,拉近古今距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能收到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渔歌子》可让学生看诗人头像,读背景资料,明白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放逐江湖时写的,还知道志和这名字是皇帝赐给的,希望他心志平和。走进了诗人心,更易了解诗歌魂!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一、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是一幅什么画?(在学生说出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后,随即让他给自己想象中的这幅画取个名字。有学生说自己画的是一幅山水画,因为远有西塞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11.
正《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显而易见,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一首词,一首诗,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景物比对,走进诗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  相似文献   

12.
《渔歌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钓鱼的情景。词中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是一幅用词写就的山水画。如此语言清丽、情景交融的词应该如何教呢?一、"闻"意境【片段】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  相似文献   

13.
《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显而易见,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一首词,一首诗,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群文阅读教学从单一的"为读而读"转到"由读悟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共进"的轨道上来,致力于"阅读理解"与"学习表达"的有机融合。尝试在阅读中深化,在创作中内化,在评赏中升华,让学生得知文本内容含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构筑起在文本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的全新解读平衡。  相似文献   

15.
由于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不同影响,《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  相似文献   

16.
缪春梅 《广西教育》2011,(19):37+44-37,44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它们是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增进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7.
正一阙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渔歌子》,绘就一幅青山绿水间、斜风细雨中的渔翁垂钓图,让我与孩子们的课堂相遇充满诗情画意。静静回想这堂课,余味绕心间!巧设情境,想象促理解这首词意象灵动,充满画面感。情境的创设,扇动着想象的翅膀,为理解词的内容作铺垫。课堂上,入情入境的语言描述、色彩鲜明的写意国画、轻快悠扬的童声咏唱,将词的内容与所想象的情境联系起来,渐次出现,给学生"需要的动力"。当水墨淡彩画与诗词一同呈现,孩子们想象中的美景更多彩,表达亦精彩,有的说:"青青的西塞山前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鹏运《庚子秋词·渔歌子》一词作出进一步笺释,指出此词的重要价值在于揭示了珍妃之死的真相以及珍妃的高洁品格,这也正是《庚子秋词·渔歌子》的"词史"品格所在。以令词之短小篇幅,而能蕴含如此丰富深沉的历史内容,实为罕见,这体现了王鹏运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清刚、正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在尝试着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探究,力求创设高效的课堂。拿到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下)教材的第九课《词两首》时,我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把《如梦令》和《渔歌子》放在一起?能否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教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词,觉得《如梦令》的词眼应该是"醉"字,而《渔歌子》的词眼应该是"归"字。意外地发现了这两首词中都有"归":"沉醉不知归路","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个"归"  相似文献   

20.
一、《渔歌子》一课教学再现(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1.出示诗题:读题,正音。2.说说词与诗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