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届书市“主打书”评编者按:第九届全国书市将于1998年10月9日至20日在陕西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整个书市活动由出版物展销订货、相关文化活动和参观学习三部分组成。在出版物展销和订货方面的活动安排,主要包括:(1)图书展销,以近年出版的新书为主,汇集全...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导师越来越难当,究竟是谁在为难谁?还是我们的研究生政策和制度有问题,大家都在被那只不合理的巨手为难?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我认为在实践中必须解决“三难”问题。 一、要解决舆论监督“动机不端正”的问题 讲起新闻舆论监督都说重要和必要,但在实践中比较难搞。为什么难,其中与动机不端正有关。所谓动机不端正,一方面表现为,有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对舆论监督有顾虑,总是担心有的采编人员素质低,掺个人私心,通过舆论监督会把  相似文献   

4.
5.
在所有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有其先天不足——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专业性太强,被认为是比较难写的一种体裁。人们常说,经济新闻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印象。如何克服"三难",写好经济新闻呢?下面根据我们的新闻实践谈点体会。一、抓取经济"热点"题材,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经济报道反映的题材,必须是领导关心的、广大受众心目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现象、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事件,是群众关注的,是当地的"热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刊》2007,(1):34-34
在中央召开六中全会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前,《人民日报.民主法制》周刊8月23日首次推出"和谐社会"专栏,用整版讲故事方式诠释和谐,给人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8.
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因为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和数字多,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贴近生活些,生动些.简而言之,即化“生硬”为易懂.就成了财经记者的首要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国人长叹“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久矣,此“三难”成了阻碍中国出版业前行的一个怪圈。因而,东渡扶桑后,首先欲探知的便是:这个怪圈是否也在此地作法?此地又有何法器能够降“怪”?几番察看,多方探询,发现此“怪”在日本也颇嚣张,不由引发一些新的思索。国内出书难,主要体现在学术著作出版难上,一些内容过专的书当然更是难上加难。在日本,此类书景况照样不妙。日本琦玉大学教授大塚秀高写了一部研究中国小说版本的专著《照世杯》,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据他亲口所述,是自己掏腰包印了300本,每  相似文献   

10.
近世以来,屡有歧黄高手将其误诊医案公诸于世,不独医术鉴借有裨杏林,且医德之高尚亦足为世人钦仰。每每念及于此,常与自己编书时所犯错误——特别是其中的“硬伤”联系起来。实在惭愧得报,在我任《长白丛书》编辑室主任期间所出的二十几本书中,尽管有的得了编辑奖,甚至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但其中让人郝然惶愧的“硬伤”还是有的。窃思:何必等待同道指出呢?不若自我曝光,或可于亡羊补牢有些益处。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许多人这样设想过:假如有一天,你将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舟绕地球旅行,或者你将独自一人前往一座孤岛,在那里生活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你只能(或者说只允许你)选择一样东西带在身边,供自己娱乐,那么,你将选择什么呢?是一块大蛋糕,一盒扑克牌,一只小松鼠,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本书,;一个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只装满了纸的画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选择。然而大多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一本书。是的,什么也不能像书那样帮助我们,用生命、用心灵主感知和认识未知的事物。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  相似文献   

12.
盛韵 《编辑学刊》2011,(4):54-59
《东方早报》的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诞生已三年,在快速消费的时代,这份书评可谓逆流而动。在西方不少传统大报面对激烈竞争以牺牲书评版作为自救策略之时,《上海书评》的诞生体现了纸媒的一种极具远见的应对思路,并产生了相当的文化辐射效应。这三年中,上海的《Ⅰ时代报》、《上海壹周》、《申江服务导报》等媒体纷纷推出了文化书评副刊,明显受到《上海书评》风格影响的还有广州《时代周报》的"时代阅  相似文献   

13.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14.
热书微评     
《中国记者》2014,(1):39
《朱军荧屏悟语》:这本书重点在于一个"悟"字,即朱军二十年来在央视主持的职业感悟的一次理论升华。主要从传播学中传播者的角度,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主持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在国家舞台这一主流媒体上施展专业技巧、传播策略,以吸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和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书养书”析《文汇读书周报》3月18日的“阿昌逛书市”专栏发表文章说,这些年学术著作以及一些高品位的书籍不易出版,因为这类书往往收不到经济效益,每出一种,出版社就要补贴很多。而拒出此类图书,出版社则无社会效益可言。于是只能靠出版形形色色的畅销书,以...  相似文献   

16.
“大王书”     
本系列为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耗时八年的心血之作,也曹文轩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幻想小说,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曹文轩说:"‘大王书’是我目前为止构思最精心、花费精力最多的长篇幻想小说。如果说《草房子》是一曲隽永的格调小品,  相似文献   

17.
电子“书”     
《中国新闻周刊》2003,(10):76-76
  相似文献   

18.
“创新书”     
吃过午饭,我就随手拿出一本《小学语文教师》看起来。我有个习惯,看到优美或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等,总要把它记下来,以便随后的几天里理解、感悟。当我正准备抄写时,刘宁同学走到我的面前,嘴角动了动,好像想说什么,但还是搁下笔记本就跑了。教小学毕业班,每年临近毕业时,总有些学生要给老师赠送贺卡、图画、花束、笔记本或自己制作的小礼物等,并在上面写一些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之情。我打开笔记本看到:“言不在深,听懂则明;文不在多,对路则灵;话海茫茫,唯吾德馨。集笔记之精华,撷名篇之要旨,着眼高素质,落实求创新。”…  相似文献   

19.
“吃”书     
到绍兴参观鲁迅的“三味书屋”,总想议论一下那“三味”的含意,也便从中汲取教益。记得宋人李淑在《邯郸书目·序》中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通俗来说,就是经书味如肉汁,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三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