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来”辨     
古汉语“来”字,谢质彬先生《释“来”》以为语气词.读而思之,似有可疑者,于读古书不可不察,因举数事,姑妄言之.其一,谢文谓“‘来’字作语气词用,古书中常见”,此说不实.“来”为实词常见,古今通例.或解作虚词,而谢文悉以“语气词”者,所举例证由来迭相沿引,仅见于《庄子》《孟子》二三书,仅上四五例.至谢文为之补证《国语》、《国策》、《庄子》各一例,亦不过七八例.然检索先秦古书,“来”宇用例甚丰,现就几种主要典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尚左”、“尚右”的解释,历来说法纷纭.中学教材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句中“虚左”的解释是;“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而《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句中“闾n左”的解释是:“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是用来指贫苦人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句中“右”的解释是:“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汉魏以后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古时称重要职位为“右职”、称有声望的大族为“右族”.“右望”、也是以右为尊.看来,对“左”、“右”孰为上,解释确乎不一.那么,“尚左”“尚右”究竟如何分辨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恓惶”一词只能训释为“悲伤”、“可怜”,而绝无“恐惧”、“惊慌”之意,《辞源》、《辞海》等辞书析字为训,将该词训释为“悲伤恐惧”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以"华山"代替"花山"不是由"读音的错误"造成的,"读音的错误",应是"以华山代替花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5.
将“百姓”释作“百官”并非确解.“百姓”作为社会学术语,它的词义由专指贵族特权阶级变为群众的泛称,正是当时社会形态变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孙晓山 《阅读》2008,(6):22-23
在平时的写作中,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囊”中羞涩,经常会无物可写,无话可说?要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就是——在生活中淘取真金!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应该把目光放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因为生活是一处宝藏。它有取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和语言材料,只要你用心去开采,总能淘得自己需要的那一桶“金”。  相似文献   

7.
“穷”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个常用词,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词义也有变化。“穷”在古代常常和“达”形成一对反义词。如: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2.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述例句(皆出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中,第1例的“穷”和“达”构成了一对反义词,第2上例中,只有“穷”没有“达”,但从文章的意思看,他们都是“达”的反义词,都指“不得志”、“没有出路”、“处境困难”等。由于对“穷”的古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有些译注古书的著作对“穷”字的解释欠妥,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就把这二句中的“穷”解释为“穷苦”。其译文  相似文献   

8.
“两马”辨释《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章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本章中“两马”一词,汉赵岐注“‘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大都沿袭赵说。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有“两马”条,引《孟子·尽心下》为书证...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题材,受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从亲情的泯灭和婚姻的悲凉两种视角出发,以《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人物为代表.深刻揭示“人性恶”的主题,抒写悲剧人生。这与其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影响有很大关系。为后人探索人性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2.
"体育生活化"被普遍地置于常识语境中讨论。实际上,对"体育生活化"多重语境的解读是可能的。在现代性语境中,它是对现代性和体育自身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在政治语境中,它指涉体育"去政治化";在经济语境中,它指涉体育"去商业化";在文化语境中,它指涉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同步地消除体育歧视文化和建构体育认同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文水平的概念包含口语和书面语的能力两个方面;当前一部分人语文水平的低下是相对的,总体而论,由于包括“文改”在内的语文政策的推行,中国人民的语文水平是大大提高了,继续推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是保证全民语文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历来解释为大斗(田氏家量)贷放,而以小斗(齐通行的公量)收进。这是把它当做一种债务关系来看待了,结果产生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近年有人对此做了一些新的辨析,如陈植锷释“收”为“征收”,即是说田氏家族采用齐通行的公量收取田税(见《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大斗出,小斗入’辨》),极是。但这只解释了后一句。前一句“以家量贷”(即“大斗出”)应怎样理解呢?关键在“贷”字。“贷”今义指借入或借出,实则“贷”並非只“借”一义。“贷”字不见于甲骨、金文。《说文》释“贷”为施,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也”,此为“贷”  相似文献   

15.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句子,是复句还是单句,分析起来扑朔迷离、缠夹不清。例如: (1)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顾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相似文献   

17.
"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倾向,人性的复杂与魅力就在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共存。在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向恶"的倾向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其影响与作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并且频频显示出其力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在语言的选择,意义的标识,行为的取舍层面,都需要注意不要使对"恶"的传播变成一种宣扬,要在语言层面控制其度,在意义层面控制其量,在行为层面杜绝其假,方能担当现代传媒之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讨论发端于先秦,经过两汉,至魏晋时“言意之辨”已成为了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论题。对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念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在语言如何表达思维内容和思维对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对“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语言观念的局限,在语言学上的探讨,未能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9.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末科状元池州人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黄观的出生历史、科考记录以及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出发,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重新佐证黄状元"连中三元"的史迹。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徐州”有多种涵义,不仅为古九州之一,而且指示具体地点还有齐薛县和东平舒.从对(史记)中“徐州”三种涵义的阐释,说明在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所指地域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