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对样本论文的分析,在揭示了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者发表国际论文总体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以国际发表为特征的新闻传播学国际化与本土研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发表主要得力于海外学者的引领,中国内地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的研究领域与国内论文的研究领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中国内地学者在发表国际新闻传播学期刊论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中国问题研究在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并产生明显的知识印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SSCI收录的研究文献为例,回顾了数字传播背景下美国广告研究的基本概况,发现美国学者在数字传播与广告领域的研究核心话语仍然以广告效果和广告受众为中心,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与之不同,中国在这一主题之下,重点关注的是广告的发展与变迁问题,是在描述性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阐释性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广告研究方面各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差异是影响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Hofstede国家文化模型及其六个文化维度数据,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转化为可计算的文化距离,并以此对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进行分层。  相似文献   

4.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媒体人类学到底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媒体人类学”与“媒介人类学”在表述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媒体人类学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之一的研究经验(主要是相关的理论表达),对“民族志传播研究”所做的理论进行简要说明,该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对媒体人类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可能的“回馈”。这样的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区隔,彰显中国传播研究的自主性,或许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帆 《东南传播》2011,(7):19-21
本文对数字传播背景下的广告发展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述评,主要从数字技术与广告发展关系、广告的重新界定以及数字时代广告的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希望为广告的发展研究提供可供参考资料和探索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京 《中国出版》2022,(16):58-61
世界变局对中国国际传播带来新挑战,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以优化国际传播精准水平为策略、以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落地为支撑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互鉴,正向引导国际公共舆论;在文明交互中提升中国方案的“在地性”,精准施策增强文化认同;以网络正义观驾驭平台算法,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发展红利等,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属下重要的财产权能,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作品衍生出的新权利。在古籍数字化大背景下,古籍数字资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古籍数字资源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法律要件以及面临的法律和现实困境,提出以立法行为人、服务提供行为人、著作权行为人视角推动立法实现权利保护、强化作品安全保护义务、实现经济权利重构的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对西方传播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中,关于传播理论源起的研究阐述极为鲜见.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出版的专著对这一问题大都阐述模糊.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分析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与统一性,探讨修辞学与传播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上的传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琛 《当代传播》2006,(6):44-47
对中国古代传播史的研究,即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实,源自海内外华人学者对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研究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1.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12.
刘琼 《青年记者》2010,(16):52-53
效果研究是传播学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研究环节,一直稳居西方传播研究中的“主导范式”。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传播学成果逐渐进入中国传播研究的视野,效果研究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了加速发展之势。对当下效果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进行认真思考,有利于中国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翼青 《新闻界》2006,(6):40-41,50
关于媒介素养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1997年我国出现第一篇关于媒介素养的论文以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媒介素养讨论的热潮。胡连利等研究者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研究发现,近8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主体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史安斌 《新闻界》2012,(10):10-13
1450年,在中国的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将近400年后,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为现代新闻出版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并称之为新闻传播史上的"谷登堡革命"。无独有偶,新闻学的研究也起源于德国。1845年,德国作  相似文献   

15.
五十多年来欧洲一体化实践的最高成果《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荷兰遭到否决,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挫折。本文简要分析了作为历代贤哲之梦的欧洲统一理想和因对共同利益认同减弱而陷入困境的欧洲统一现实。认为随着欧洲反思一体化的路径、重新凝聚民众的信心,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并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欧洲一体化的前景依然光明。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研究方法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王敬红 《现代传播》2003,(1):109-111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希望研究一些能解决网络传播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苓 《新闻界》2001,(5):28-29
2001年7月3日,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迎来了海内外学府、学界的239名教授、专家。他们是前来出席“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学术研讨会”的。一、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新议题姜秀珍(中国新闻学院信息与市场调查研究所所长)指出,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的21世纪,对传媒体制、管理、运作和规则等尚不能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大陆传媒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的大陆媒介市场,给大国提供了利用国际报道争夺受众市场的大好时机。如果大陆媒体对世界强国在全球新闻传播市场中的垄断优势缺乏足够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对于个体、群体和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一个可辨识的、清晰的、统一的文化身份,中国亦不例外。当前,全球性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的文化身份危机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当在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方面积极作为。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给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带来了多重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赵鑫 《东南传播》2010,(2):63-64
数字技术不仅使动画生产工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对动画片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渠道也产生重要影响。动画片运营商应看到传播渠道的这一明显变化,积极探索动画片多种传播渠道。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动画片的三种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大数据基本特性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大数据时代传播学研究的变革与进路,为大数据新闻实践、舆情研究和品牌传播等领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架构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