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以感悟见长,新颖的情感表达技巧与强烈的自我认知使她的诗歌透露出早熟于他人的情感意识。席慕蓉的诗歌通常呈现出细腻温婉的情感基调,善于在诗中以乐写哀,用悲与喜的二元对立统一来诠释自身对生活“非完美”的追求。再者,在禅理结合的渗透下,诗歌道出人世的瞬间与永恒、前世与今生,呈现一种具有宿命论抒情色彩的情感表达。同时,在坚持自我本真的诗歌创作中,席慕蓉突破了社会语境的禁锢,用自给自足的诗情表明写诗的原由、目的及价值,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窥探人事百态,解读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席慕蓉对其诗歌的词句可谓干锤百炼,细琢精磨。她的诗歌多用无色词和素色词,少用艳色词;喜用柔性词,少用硬性词;摈弃粗言秽语,纯用洁词雅语;多用常见词,去除生僻词,诗歌的词语呈现出朴素、重柔、雅洁和平易的特点。而她的诗句则具有义旬以长句为主、行句以中旬为主、平常句型占支配地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本是一位画家,无意做一个诗人,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台湾诗坛始,她的诗不仅风靡了台湾,而且震荡了大陆,在台湾和大陆形成了一股“席慕蓉热”。这种现象在中国新诗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被称为“席慕蓉现象”。其诗的魅力到底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她的诗空灵、奇幻、邈远,并且深沉、旷达、豪放,还有人说她的诗画面感特别强。不管怎样,席慕蓉诗歌的魅力是无法遮掩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诗集,可谓充分显示了她诗歌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一九四三年十月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①她的蒙古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思是“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译音,“我们却习惯叫她席慕蓉。”②一九八一年台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九八三年又出版了诗集《无怨的青春》,继续出版的散文集有《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以及《写给幸福》、《爱的絮语》、《白色山茶花》等。③席慕蓉的诗歌、散文在台湾引起了轰动。一九八六年大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短时期内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引…  相似文献   

5.
席慕蓉具有作家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她的诗歌,一方面显示出现代工业文明里人类对情感、生命、时光的多方探求与复杂取向,另一方面又凭借绘画的色彩与空间层次构建了一种温情脉脉,淘尽杂质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她的诗歌并不是单向度地发展,而是展开了多元化的视野,形成了若干既对峙又统一的现象.本文旨在从形式、意象、情感三方面入手,对此现象加以阐释,以进一步发掘席慕蓉诗歌创作中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很多同学在哼唱着周杰伦的新歌《七里香》的时候,可能不会知道,《七里香》最初是一本诗集的名字,它的作者是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在二十多年前,席慕蓉的诗歌在台湾校园引起的骚动和在大陆的热销,几乎是惊人的。从1981年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发行至今,她的诗集和散文集的各种版本总印数竟高达千万册。“席慕蓉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影响呢?席慕蓉是蒙古人,她不仅有一个美丽的汉文名字,而且有一个同样美丽的蒙古名字:穆伦·席连勃,意为“大江河”。的确,名如其人,文如其名。她的诗文不仅有小溪的清澈明丽,更有江河的深沉宏阔;河道里…  相似文献   

7.
结合当代新诗史写作可知,新诗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两个热点现象被人为地“忽视”,此即为“席慕蓉现象”和“汪国真现象”。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既呈现出诗歌艺术与大众阅读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显现出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会对诗歌创作、出版、阅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还原时代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上述两个现象会对诗歌的时代性认知以及诗歌史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9.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出身高贵,祖上为蒙古族王族。她十三岁开始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席慕蓉进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1981年,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台湾作家席慕蓉的诗歌《一棵开花的树》为基点,对其意境和渗透其中的情感进行阐述,并引发哲思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我们应平等地对待世间所有生命,感恩于自然的恩赐,用眼睛和心去发现美.  相似文献   

11.
散原论诗诗二首释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三立是近代大诗家,由其两首论诗诗所包含的诗学思想及时代感受可知:在1898至1908年十年间,陈三立的思想焦点依然是深思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他的情感世界充满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凉感慨。但是他的诗学依然是有对最高宇宙形上本体的信念,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功夫、深情体认和乐观精神。而这正是同光体最深刻的诗学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叙述是诗人在处理自身经验时不同于抒情诗人的一种言说方式。诗人博尔赫斯与西川用它来呈现故事,塑造人物并记录日常经验。这种叙述方式在两位诗人那里还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效果,表现在他们言说的语调、诗句的节奏和诗句的衔接方式上。在对诗体探索上,博尔赫斯认为写诗和散文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他有相当多的诗向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靠拢;而西川仍有意识地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个性鲜明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4.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诗人。美丽的武夷山水,给朱熹创作提供了灵感.数十年创作出大量的诗词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武夷山水增添许多光彩。朱熹诗学之成就,值得后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6(3):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司空表圣诗集》由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司空表圣诗集》,系由后人三次辑录而成。较早的是明胡震亨《唐音统签·戊签》七十四,据多种宋以来唐诗选本辑录司空表圣诗365首。清人席启寓在胡本基础上小有删补。《全唐诗》则在胡、席本和季振宜《唐诗》等基础上汇集、补遗,“可云大备”。  相似文献   

19.
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的三大流派。他们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分别呈现出推崇与神往、排斥与吸纳、超越与深悟的三大特色。差异的形成,既有时代原因,也有理论和审美的原因,同时说明辛词自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及包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