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歌苓作为当下北美华文文坛的新移民作家,其小说《扶桑》呈现出多元丰盈的叙事美感,如人称交叉的复合叙事、现代拼贴式叙事、时间化的叙事结构等特征,文章力图从叙事学角度深入解读《扶桑》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大多数女性作家没有意识到智性写作的必要性,过多地迷恋于叙事游戏,使某些文学作品成为纯粹的私人化文本和自呓。然而虹影在创作中采用了一种智性化的叙事处理手法,其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言说方式,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叙事情感具有一种“可传达性”。小说语言节制、隐忍、含蓄,叙事视角平实,叙事情感高度内敛,传达出作家丰沛的审美理想,达到了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小说视角是当代理论家小说家非常关注的修辞技巧。严歌苓小说中采用了儿童视角、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动物视角、民间视角等,根据不同的主题、情节与表现人物的需要,精心选择叙述的立场,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展现了世界与人性的复杂。在她的叙事时间中,作者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连成一线,对故事进行剪切、拼贴,时而预测未来,时而回溯过去,时而跳到当下,不断将"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将来完成时"组成一体,让故事过去中孕育着未来,未来又渗入过去。在这样的跳跃、流动中,将不同人物的背景、命运,条理分明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真相的共同揭示中来。  相似文献   

4.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作品冲淡而隽永的艺术风貌。作品深刻地折射出了人类的人性、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意识等内蕴意义丰富的本质内容,描绘出在时间的车轮下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面貌。  相似文献   

5.
《床畔》是严歌苓的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首先表层的线索是主要人物之间隐匿的爱情,其次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奉献,最后揭示了在坚守的过程中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作者通过强化女性、弱化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突出了主题意蕴的表达,并运用"阐释者的注脚"等娴熟的叙事技巧,为作品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透过《床畔》,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变迁中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严歌苓的《天浴》为例,通过女知青文秀想要回城而遭受的种种非人的摧残、最终以死亡的方式抗争污浊社会的艰难历程,揭示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性恶的放逐以及求得自我心灵纯净的坚韧.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扶桑》对新移民的精神根基进行了重新探索,体现了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对整个人类精神心灵变化的探寻。为此,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内容,从传统文化、移民情怀、人类精神心灵几个方面具体探究小说体现的寻根意识,旨在加强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地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而展开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挖掘、审视与表现,乃是《陆犯焉识》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西方作品中就存在一种东方主义的倾向,男性都是软弱、怯懦的形象,而女性都是美丽的受害者形象,而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颠覆了这种刻板的印象,写出了高贵、充满雌性的女性形象扶桑和勇敢、刚毅的男性形象大勇,解构了东方主义的霸权,力图将真实的东方展现在西方世界面前,重现被文本历史排斥在外的那个团体的真实面貌,为被主流历史消音了的集体找回了声音。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戏剧很早就译介到中国,但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戏剧叙事学的研究则为进一步研究泰戈尔戏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的剧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戏剧的叙事风格?它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主体,通过诗体独自的“显在叙述”、歌及对白构成的“意象性叙述”,传达出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感性体验和哲理认知。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4.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庄子和荀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但又驳杂的思想。而且,两人的这些思想还存在许多根本对立的地方,例如庄子提倡天道,荀子则反之;庄子要求无为,荀子则呼吁有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则要明天人之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宇宙、人生及两者关系三个方面来对庄子荀子之天人观进行疏理,并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得失。  相似文献   

15.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初文学重新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经历了寻根、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小说,对于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文学对人的认识更加接近了生活中的人的本真状态。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对于人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采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悲剧的发展与流变,莫言的作品就是立足于现实经验,在大的历史维度之下,对社会的黑暗面做出行动性的反应,可以说是现代悲剧观念的有力践行者.本文以《酒国》为案例,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人性观念,挖掘作品中所渗透的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剧意识以及普遍的人性内涵,进而探寻莫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烙印与板具当代意义的瞢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