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3.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4.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  相似文献   

8.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9.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这折戏由十九支曲子组成,深刻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前三支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的路上,触景生情,深为离别而悲伤。以下八支  相似文献   

10.
对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西厢记》①,人们几百年来也说得不少了。如同分析研究莺莺、张生两个主要人物一样,近年来,红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一个次要人物,红娘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这个人物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中的地位作用究竟如何?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王实甫在反封建礼教的张生、莺莺和作为封建势力代表的崔老夫人之间,匠心独运地安排了红娘这一配角,发挥了其他人物无法起到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的象征。请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莺莺的评价: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对待功名利禄所持态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丽堂皇了。莺莺是相国唯一的女儿,可…  相似文献   

12.
方华 《现代语文》2014,(4):38-39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13.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那位百般阻挠崔张婚姻的老夫人也一直被人们看作封建势利的代表。但我认为,老夫人阻挠崔、张二人的婚姻,要求张生定要考取状元方才可娶莺莺为妻,并不是势利于状元的头衔,而是出自对他们二人真心的疼爱。首先,普救寺一回,老夫人虽许下诺言,但是张生是靠其结拜兄弟白马将军杜确解了围,而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若硬要按照老夫人的许诺,那莺莺岂不该嫁给杜确?我认为老夫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能让莺莺有幸福的未来,她需要张生具有真本事。她的失信,也正是为了张生能够…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对离别情景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珙的离愁别恨,反映了“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歌颂了古代青年男女重爱情、轻功名的进步思想和对纯真爱情的不渝追求。读来哀婉缠绵、感人肺腑!那么,张洪为何要别离热恋中的莺莺,非要去考功名呢?功名是中国书生的事业。张珙原本是一名书生,读书、应试、做官是他预定的人生轨迹,只是他在读书与应试的中间遭遇了一段人生插曲,经此一遭获得爱情事业双丰收,这真是人生一大美事,从张珙自身来说他是绝不愿意放弃科考的。功名是中国书生的事业,事…  相似文献   

16.
李莉 《阅读与鉴赏》2007,(12):79-7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精彩一折,历来作为经典篇目选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对《长亭送别》中莺莺、红娘来到长亭拜见老夫人的舞台提示内容“做到见夫人科”做了如下注释:做到做表示达到的动作。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戏剧,全剧从》头到尾宛如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而其中《长亭送别》更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本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长亭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生’是什么意思”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各自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指张生,全句即“喝完张生面前的酒”之意;②是生离死别,即活着之前的意思,因两人结合的前景未卜,此番分别在莺莺看来就是生离死别;③通“身”即身前;④就是指面前。现就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分析:1.意为张生。从孤立的句意看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则让人生疑。这段唱词表现的是临别时莺莺对张生叮嘱的场面,两人对面诉情,应用第二…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四册课文《长亭送 别》练习四要求:“从课文中任选 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 尽量讲究一点文采。”这是一个 很有创意的训练,既引导学生真 正走进情境,又鼓励学生展开想 像,进一步创设和表现意境。 书生张君瑞和前相国的女儿 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历经 周折,老夫人被迫许嫁,但需张生 应试得官才能成亲。于是有了 “长亭送别”——送张生前往京 城应试。这一折中,随着剧情的发 展,崔莺莺唱了19支(首)曲词, 充分表达了她难分难舍,无限悲 切痛苦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