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苏辙论杜     
宋代是学习杜诗、研究杜诗的兴盛时代.本文就苏辙评论杜甫及其诗歌的意见进行了评述,具体内容有三:对杜甫多难的人生表示深切同情,指出杜诗成就的取得与其多难人生密切相关;高度评价杜诗成就,表现出扬杜抑李的态度;特别推崇杜诗的叙事技巧,提出了诗歌叙事的典型问题。苏辙论杜,既表现出苏辙的个性,也代表了宋人论杜的一般意见.  相似文献   

2.
宋诗的理趣特征是我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宋诗的理趣内涵包括:(一)浓郁的哲理色彩;(二)寓理于想象;(三)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3.
理趣是宋代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宋代文人把他们对生活的领悟付诸于诗中,把哲理和趣味很好的结合,给人们以启迪,也使宋诗有别于唐诗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理趣化的现象是宋代诗歌的显著特点.它在宋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思想背景下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趣化的特质使宋代诗歌既具有艺术的审美趣味,又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从而构成了宋诗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近一个时期来,唐诗学界多以杜诗为盛唐变体,故将杜甫别出于盛唐而归人中唐的见解,执此论大都提到学史的发展规律下予以说明。本以为:杜甫集大成的诗歌,在诗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功绩,是盛唐所以为盛的最重要标志;杜甫底蕴厚重,气势磅礴的诗风,是盛唐诗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诗虽开启了中唐以下诗歌的新路,其诗风则与中唐,宋诗迥然有别,强将杜甫划入中唐有悖常理。  相似文献   

6.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荀鹤的哲理诗深刻地表现了自然、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杜荀鹤哲理诗是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结合,对宋诗尚理风尚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晚唐衰落的时代以及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儒学为根本兼收佛道思想,自觉不懈的追求,是他创作出如此优秀哲理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上元年间,是杜甫晚年漂泊生涯中的一个歇脚期。这时期的诗歌,在情感内容上常常表现出佛禅的意趣和道家的情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与生活际遇促成了杜甫有意往佛、道的世界里寻求解脱,但复杂的思想情感形诸于诗歌,反而更增强了杜诗忧患意识的力量。关注杜甫上元年间的诗歌,有助于加深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在钱谦益心目中占有极其车崇的地位.他称杜甫是"间代英灵,目空终古".其尊崇杜诗的主要表现是笺注杜诗和连受杜诗之<秋兴八首>原韵作大型七律组诗<后秋兴>.钱谦益崇杜的原因有四:(一)杜甫既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有具体行动;(二)杜诗能表现世风时运;(三)杜诗有至真至深之情;(四)杜诗在艺术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1.
南宋末期词人刘辰翁,其词集中春词数量众多、思想深刻,在宋末文坛具有独特性。其春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题材上,多方面地吟咏春天,深于托寓;第二,风格多样,但整体风格沉郁悲慨;第三个特点就是其送春词在其春词中为数最多。刘辰翁的春词是辛弃疾咏春词在新的特定年代的继续和演变,但融入了自身对南宋末年的时代体验.使其春词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3.
史月梅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4):44-44,45,46,51
以诗论诗,正式开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后逐渐多起来,发展至北宋中后期方兴未艾。苏轼、黄庭坚都有论诗诗,和苏、黄长期唱和的李之仪也不乏论诗之作,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文章即以李之仪的三首论诗诗为主线,阐释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及对历代诗歌的评价,借以反映宋诗议论化、哲理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南宋文学家晁公遡的不少诗作表现了抗金复国的时代主题,反映了金人的侵略战争和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他有更多的作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披露官场内幕和各种社会矛盾,将封建官吏的日常政务引入诗中,对宋诗题材具有明显的开拓。其数量较多的日常题材诗作,富有生活气息,以俗为雅,意趣不凡。在艺术上,晁公遡的诗歌避免了北宋后期诗歌的典奥,风格平易,反映了南宋前期诗歌逐渐走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  相似文献   

15.
苏轼继承了宋初柳、石、欧、梅等诗人尚理重意的特色 ,并对其进行革新变异。他的诗拓展了意的内涵 ,特别是他后期的贬谪诗 ,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创造了独特的意趣美 ,形成了宋诗追求意趣的风尚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杨无咎是南宋词人,其咏物词代表了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咏物来抒发情感怀抱,赋予其咏物词更多的内涵;词人灵活运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清新雅致,词风清丽工整,在南宋咏物词史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对于分题诗和分韵诗来说,欧阳修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欧阳修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分题诗、分韵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加以变革:他的分题诗和分韵诗主要使用古体诗的形式,这与唐五代以来主要使用近体诗形式有明显的区别;欧阳修在北宋掀起了分题诗创作热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开创的用"分古人诗句"代替了唐五代以至宋初简单"分字"的分韵诗创作方式,更极大地推动了分韵诗在后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易代的社会动荡,使蒋捷陷入国破家亡的境地;“抱节终身”的气节,使他义不仕元。无家可归,无处可依,使他只能在漂泊中度过余生,在漂泊中开始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他的亡国之痛,忧生之嗟,人生空寞之叹都是围绕着漂泊展开的。无奈与无依的漂泊是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宇文虚中是金初诗坛非常重要的诗人,为金诗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宇文虚中形成两种解不开的心理情结,并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宇文虚中的诗作充分展示了他内心难言的苦衷和对故国乡土的怀恋之情。诗歌艺术带有明显的宋诗特征,但由于人生境遇的转折,其诗多感物抒怀、直抒胸臆,风格刚健雄豪,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