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隐与身仕──浅析王昌龄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分析了诗人王昌龄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文章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不得不一改“做世独行”的初衷,以隐忍求宽有,以变通求转机的矛盾心态。从而将诗人的成长和成就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间代诗人可以称之为“准文化遗民”。酝酿于1980年代、登台于1990年代的中间代诗人,既以反“革命情结”区别于其前的第三代诗人,又以对历史与当下的担当区别于其后的“70后诗人”熏而成为当下诗坛的中间力量。  相似文献   

3.
丁素华 《教书育人》2009,(11):79-80
著名的诗人都有很多诗作,这些诗有的闻名天下,有的寂寂无名,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态时,普通人往往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4.
儒家仁学思想是杜甫一生的精神核心,它表征为诗人两大人生态度:生生不已的现实政治执着与人格独立的超现实政治追求。长安时期,干谒求仕的现实生活促使这两方面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素突显出来,由此诗人运用两大类具有历史审美心理积淀即具有比兴艺术历史的自然意象,通过这两大类意象的三种方式的对比运用,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苦心孤诣:对求仕的强烈向往与对人格不甘受抑的张扬。长安十年晚期特别是十年后兵戈起而诗人在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传统文化士人设计的自我实现道路—全面失落,使诗人产生了深刻的沉痛,由此,诗人以我现物,营造了两大类悲剧性自然意象来发泄自身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6.
以边塞诗著称的唐代诗人岑参晚年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冬至永泰二年夏曾在赴嘉州刺史任前羁留梁州半年之久,写了多首涉及秦巴山地及汉中盆地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物候的诗歌。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考察,岑参的梁州诗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写实性,诗人以传神妙笔多角度生动具体记录了唐代中期山南地区的山川地理、物候生态、军事战争、佛寺僧人、官场、军营、栈道及其山民生活状态等区域社会生活画卷,弥补了正史记载的阙失,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因而一定程度上具有史诗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思想家、改革家、诗人黄遵宪五次到香港,写下了不少感怀香 港的诗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饱醮浓墨如此深情地抒发对香港感受的诗人。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以 "杜鹃啼血"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以"精卫填海"的强国决心,非常值得今人欣赏。  相似文献   

8.
西部诗人胡杨的新边塞诗创作植根于西部大地,坚守西部文化传统,抒写自我独特感悟,展现出诗人个性独具的内心世界和美学追求。诗人以一种诗歌理性和精神信念审视西部世界,以敦煌和嘉峪关为诗歌地理书写的地域核心,以敦煌文化和长城文化为诗歌创作的精神支撑,将河西走廊充满诗性的历史记忆与地域风物相互融通,表现诗人灵魂深处对文化传统的永恒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普遍关注。诗歌呈现出历史传统与现代诗情交错共存的诗美建构,彰显出恢弘壮阔与亲和自然融合相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上,受到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评价的诗人数不胜数。但象叶赛宁这样遭到如此强烈的荣辱对比的诗人,却不多见。有的时候,他被加上种种至高无上的桂冠,被誉为“最大的大师”,“真正伟大的民族诗人”,“唯一的真正的抒情诗人”,“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普希金的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萧三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至今,陶行知诗歌研究时断时续70年,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旨趣,由政治和教育领域的价值意义到文学世界的还原,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本文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动态做一分析述评,力求重新认识陶行知的诗歌在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心乐田园之士,本文从其诗文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出发,以管窥诗人在"出"与"处"矛盾中的煎熬,从而求得其思想中的主流部分,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许浑。  相似文献   

13.
诗人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经常用诗词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他对治学和人生的见解. 1953年,中国访苏代表团乘火车从北京前往莫斯科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由中国科学院的26位著名科学家组成,除华罗庚以外,还有物理学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时期粤东梅州的诗人记载了太平军在嘉应州期间的历史活动及其影响,主要有1865年太平军百余人奇袭并夺取嘉应州、坡破后的情景和人民的逃难等,这些诗歌从当事人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记叙了太平天国在粤东活动的历史细节,保存了史书所未记载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可补历史之缺。  相似文献   

15.
齐梁诗人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69年),卒于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享年52周岁,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毕生追求建功立业,报效帝王家,但终未达显宦,却用清拔脱俗的笔触透视齐梁历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清拔有古气"诗歌作品,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齐梁时期四个方面的历史环境入手,探究诗人吴均各类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6.
安·阿赫玛托娃的一生,无论从普通女性的角度讲还是从诗人的角度讲,都极其坎坷艰难,甚至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既是诗人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时代悲剧.在黑暗的岁月里,阿赫玛托娃创作了叙事诗<安魂曲>,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诗歌以亿万人民的苦难,以宗教的庄严,祭奠了生命本身的尊严.诗人因历史和人民的永恒而永恒,所以她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杨立元延续了对地域文学的关注,提出了“滦河诗群”这个诗歌地理概念,以宏阔的学术眼光论述了该诗群的历史源流,并归纳总结了其总体的诗歌风格和美学特征。杨立元细致地研究了47位当代诗人,这些诗人专论是河北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杨立元的滦河诗群研究以诗歌地理学作为理论基点,对诗人用诗歌地理批评的方法进行了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观照,丰富了诗歌的“地方性知识”,也深入地契入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然而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民族历史下,诗人深感身份缺失的苦闷,其诗歌表达了对民族强烈的守望之情,富有浓重的乡土意识。诗人以故乡斯莱戈为基点,试图通过重塑爱尔兰民间故事和歌谣,重建爱尔兰民族救亡之梦,而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殿堂,诗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