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②?民富则安乡重家③,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④,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⑤,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⑥,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⑦,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⑧,必先富人⑨,然后治之⑩。[注释]①选自《管子·治国》。②奚以:何以,凭什么,为什么。然:这样。③重家:重视(爱护)家庭。④敬上畏罪:敬重上司,畏惧犯罪。⑤危乡轻家:危害乡里,轻视家庭。⑥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民为本是治国之纲,本固则国宁。神农氏炎帝提出"民为邦本",黄帝提出"爱民如子",管仲提出"以百姓为天"、"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晏婴提出"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范仲淹提出忧国忧民,当今重提"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齐韵涵 《中国教师》2014,(11):33-33
<正>国昌于民,民兴于教,非学无以教民,无民何以守国?经国序民,在乎教谕之得失。《学记》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治国之要,一言蔽之。察古今之际,治国有常,从政有经,以义才举官,以贤德谕民。有识者进,无知者退;有识者荣,无知者鄙。古之学者,立安邦之志,辨是非之理,察得失之因,学圣贤之要。知孝悌忠信之义,尊礼义廉耻之德。邦有道则仕,无道而隐,究其根源,实乃背其所愿。  相似文献   

5.
<管子·治国>篇提出了以善为国,必先富民;粟多国富,国富兵强;秋籴以五,春粜以柬;农士商工,交能易作;粟则多,物尽至的思想,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开垦粮田、增加粮食、合理征税、藏富于民、提高技能、缩小差距、物质丰富、团结安定.  相似文献   

6.
曹植于何时何地犯禁出司马门,众説纷纭。关于时间,主要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说,但却忽略了《魏书·曹植传》"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的记载,因为以法治国是曹操任魏王后于该年确立的基本国策,如果曹植犯禁出司马门发生在这一年,犯了法还增加封户,则连桓、灵之世也不如,故曹植犯禁出司马门不可能发生在217年,而应在216年5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之后的当年之内。关于地点,郦道元在《水经·谷氺注》上所説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时的景物,如宣阳门、铜驼街等建筑物并不存在,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地名。而从“王者有兵卫,亦卫司马门”上看,曹植犯禁所出司马门,应为邺城魏王宫的西门,《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三晋法家和齐法家同为法家 ,但政治理念却不相同。齐法家是理性的、有序的君主专制 ,三晋法家是绝对的、极端的君主专制。表现在司法上 ,齐法家把法律置于君主之上 ,三晋法家则将君主置于法律之上 ;在君臣关系上 ,齐法家主张君臣互相约束 ,三晋法家则要求臣绝对服从于君 ;在刑罚的使用上 ,齐法家按罪配刑 ,求之公平 ,三晋法家按需配刑 ,求之效益 ;在治国的宗旨上 ,齐法家主张富民而治 ,三晋法家主张民贫而治。文章从经济观念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齐法家重视并发展工商业是其理性、有序的政治理念产生的基础 ,而三晋法家对工商业的强力抑制只能产生极端专制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8.
一、“穷人经济学”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性思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从“富国富民”到“富民富国”的发展思路,折射出治国安邦的策略取向:民富国强是上策;民不加赋而有余财是中策;民穷国强是下策;民穷国穷则是下下策。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被后人视为孔子的治国理想,承载了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然教读夫子的这篇教诲次数多了,却生生地憋出些许疑问,今呈奉于此,供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10.
董文炳传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  相似文献   

11.
一、歧说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训解,历来多存歧义。综诸家之说,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1.治民之术说。 此说以汉代郑玄和晋人张凭为代表。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郑氏注》)张注曰:“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张氏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72-75,162-165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  相似文献   

13.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空方位中,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推进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图存中的初步探寻、兴国安邦中的艰辛探索、富国强民中的深入推进和强国伟业中的创新发展。随着时代嬗变、晷刻渐移,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路径和价值的三重“应变之维”中,凝结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改革发展的内生力量这四个“不变之轴”,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为新的伟大征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4.
抱愧父亲     
⑴ 对 于 父 亲 , 我 有 一 种 深 深 的 歉 疚 之 情 。  ⑵ 家 中 有 8口 人 : 祖 父 、 母 亲 和 我 们 姐 妹 5个 。 母 亲 体 弱 , 时 常 生 病 ; 祖 父 已 近 耄 耋 , 每 日 三 餐 后 , 便 步 入 他 那 间 小 屋 , 沉 入 对 往 事 的 回 忆 中 , 故 而 一 家 生 活 的 重 担 全 落 在 了 父 亲 消 瘦 的 肩 上 。   ⑶ 父 亲 是 农 民 , 仅 仅 上 过 三 四 年 学 。 多 少 年 来 , 父 亲 脸 朝 黄 土 背 朝 天 , 在 那 块 贫 瘠 的 土 地 上 操 劳 了 大 半 辈 子 。 然 而 , 生 活 依 然 清 贫 , 更 何 况 父 亲 …  相似文献   

15.
原题是: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相似文献   

16.
孔子经济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以“仁”为基点,以“义”为原则,以实现“民之所利”为目标的经济思想,包括“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富民养民、先富后教的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可宝贵的思想资源,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1328—1398),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即位后在敬业勤政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吏治建设,始终把肃贪倡廉当作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整饬了吏治,净化了官场风气。史称洪武年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有百余年”,;①它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肃贪倡廉思想作一简单概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 重典治吏是朱元璋肃贪倡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适应明初政治斗争形势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正如朱元璋对继位者建文帝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当自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②由于实行“重典”政策,以重刑严惩贪官污吏,整肃了史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朱元璋认为,官吏贪污是历代的固疾;为官发财,官吏的信条;官吏苛剥,豪强横暴是造成官逼民反,国家大乱的根源。因此,他从即位开始就着手整顿吏治,提出了治乱用重典,惩治贪宫污吏的主张。他说;“吏抬之弊,莫过于贫墨”,③“不禁贪墨,则民无以其生”④他遂告诫百官说:“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定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助读     
〔原文〕赵奢①者,赵之田部吏②也。收租税而平原君③家不肯出租④。奢以法治⑤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⑥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⑦曰:“君于⑧赵为⑨贵公子⑩,今纵紒紜矠君家而不奉公紒紝矠则法削紒紞矠,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紒紟矠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紒紡矠有此富乎﹖以君之贵紒紣矠,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紒紤矠,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紒紥矠,而君为贵戚紒紦矠,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紓紛矠,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紓紜矠,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紓紝矠实紓紞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赵奢:战国时…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20.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