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3月15日,为期近三个月的“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在杭州落下了帷幕.这段时期浙江美术馆化身为“莫高窟”,成为人气最旺的热门景点.这个备受欢迎与好评的展览,引起人们对敦煌与敦煌学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8,(4):15-15
2008年3月22日,中国美术馆与敦煌研院合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落下帷幕。纵观整个展览,特点有:中国美术馆外观用敦煌莫高窟外墙高精度实拍图片包装,设计新颖独特;作为展览主要内容的临摹复制品,凝聚了几代敦煌人"面壁"半个多世纪的隐忍、执着和荣耀;该展规模之大,作品之精,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吸引了大批参观者,比起2004年的法国印象派画展,更为壮观;似乎大力神穿越了漫漫黄沙将敦煌洞窟搬移到了这座繁忙的都市,人们不必远行,就可置身于另一种沉寂然而辉煌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1900年6月22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今年6月,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100周年。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为此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回望敦煌百年,使世人再次感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敦煌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相似文献   

4.
两次邀请我鉴赏雨夜楼藏画,勾起件件往事。面对这些上个世纪初中期我国西画开拓者的作品,我惊喜万分,凝神观赏,恍惚间犹如进入了另一个敦煌莫高窟。 更使我激动和兴奋的是,这批西画作者中,竟有我多次交往、过从甚密的非常尊敬和推崇的艺术大师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关良、朱屺瞻等。  相似文献   

5.
提起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可以说举世皆知。它成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而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的代名词。自从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一门敦煌学随之兴起。这是一门研究敦煌文物和文献的国际性综合性学问,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说起这门敦煌学,还有一段被称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的故事。即在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时,一方面是发现者王圆菉道士的极端愚昧,一方面是清朝政府的极端腐败无能,使得近6万卷千古秘籍中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的精美绢画、  相似文献   

6.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使得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文化得到了极大地交流融合与发展。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第17窟)封存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初的写经、绢画等各类古籍文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敦煌热潮并由此产生了"敦煌学"。受中国汉文学与"敦煌学"影响,部分日本作家进行了诸多文学创作。本文将从文本内涵分析日本三部作品中藏经洞描写的异同,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藏经洞形象,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对藏经洞乃至敦煌形象建构的影响。在聚焦敦煌题材作品的同时,进一步探讨日本丝路文学的建构模式如何体现日本近代"丝绸之路"文化认知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1999年8月间,杭州的一些媒体纷纷报道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安西榆林窟。我当时目睹耳闻了这则“新闻”,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新发现”,我在1994年8月就曾与近百位国内外敦煌学家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现任院长)樊锦诗女士出入于这些洞窟!我本想写篇短文“以正视听”但转念又想,会不会是我的哪位学生听了我开设的“敦煌文化”课而胡乱报道的?应直接找一下报道者。结果问下来,与我的学生没有关系。由于中间  相似文献   

8.
"嗨,敦煌"中国新美育文化主题传承学习大展亮相浙江展览馆,观众们在现场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展览以敦煌文化和石窟艺术为依托,呈现敦煌艺术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敦煌学习的课程建构与学习成果、敦煌艺术的互动体验与视觉沉浸三大板块,展现对敦煌艺术的传承学习,以及敦煌艺术的未来希望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提到甘肃,人们便会想起敦煌、想起莫高窟,然而在甘肃省境内还有一座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齐名的石窟,那就是我国名的素有“东方雕塑艺术馆”美誉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湍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山形奇特,孤峰崛起,形如农家麦垛,故称之为麦积山。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绿树成林,环境清幽。  相似文献   

10.
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北流,两岸香山与龙门山对峙,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古称“伊阙”。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刻凿在这伊水两岸的崖壁上。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