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积极游戏训练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自闭症。根据美国英格索尔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指南,使用Unity引擎开发了有针对性的社交训练游戏,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辅助治疗。基于3dsMax三维建模以及Unity引擎进行程序开发,游戏模块包括语言训练、感知、交往等,提高了儿童社交、语言和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小燕 《广西教育》2011,(16):38-38
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趣"中练;有价值的游戏还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引领他们去体验,带领他们去尝试,激发他们去创造。总之,学习和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两大主题;把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  相似文献   

3.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过,对于游戏共玩如何增加社会资本的研究以量化方法为主,且往往难以跳出游戏本身的边界。通过对17位《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游戏世界的确可以通过视觉化身和听觉亲密增加人际交流、促进彼此了解。游戏共玩对于桥接型社会资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关系破冰,对于结合型社会资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远距离亲密关系创建情感仪式。换言之,游戏在游戏社交和整个社交网络之中皆不必然处于核心地位,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往往仍需辅之以“媒介转移”,这一发现补充了既往量化研究的局限,体现出一种“去媒体中心化”的媒体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省苍山县方言中,"姐姐"和"哥哥"二词不仅可以在亲属以及社交关系中称呼同辈且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和男性,还可以指称年纪比自己轻和辈分比自己低的女性和男性为"姐姐"、"哥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990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儿童游戏性量表和同伴游戏互动量表,考察学前儿童害羞和社交淡漠对同伴游戏行为的影响,并分析游戏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害羞和社交淡漠显著负向预测游戏交互,显著正向预测游戏破裂和游戏隔离;游戏性在害羞和社交淡漠与同伴游戏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为促进害羞和社交淡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成人应尊重和接纳儿童,引导儿童学习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游戏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陆怡君 《考试周刊》2012,(12):187-18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是教育。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教育是游戏的教育,罗恩菲德说:"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的活动,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自主自发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模仿和夸张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其游戏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7.
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容易出现自发的社交冲突,但也是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契机。本研究以广西某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社交冲突的表现、主要原因、应对策略及教师的社交支持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交冲突表现以肢体表达居多,言语冲突和情感冲突也整体性地伴随出现。幼儿在游戏中分工不明确和缺乏活动目标则容易导致社交冲突,但幼儿会主动使用沟通协商等方式来解决社交冲突问题。而教师可在游戏冲突前、中、后不同阶段采用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来协助幼儿解决冲突,提高幼儿社交冲突的解决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社交网络上,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本就非常有限,在微信朋友圈火爆起来的游戏,特点都是"简单、粗糙、易上手",它们可以称作是"极简游残"。这类游戏在这些平台上天生就具有优势,如果再加上游戏是好游戏,它的爆发就是可以期待的了,让你上个厕所或者排个队的时间,也愿意顺手就拉个朋友开始对战。  相似文献   

9.
学习和游戏永远是儿童生活的两大主题,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合理的游戏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不但可以做好知识铺垫、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抽象概念、联系生活情境,还可以鼓励自我探索、促进思维发展、拓展深化内容、引发后续学习。  相似文献   

10.
任周清 《考试周刊》2011,(39):89-89
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的技能和必要的知识前提。作者立足教材,结合教材呈现顺序,设计了让一年级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可以玩的游戏——"逗"猴王,让学生在游戏中玩"出速度",提高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从338名大学生中筛选出11名低自我和谐和高社交焦虑者,考察团体沙盘游戏在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结果表明,团体沙盘游戏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改变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主导形态游戏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发生了演变和调整:清末时期的"门面型游戏观"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发生了演变,民国时期经历了从"孤立型游戏观"到"融合型游戏观"的调整,社会主义时期则经历了从"工具型游戏观"到"本体型游戏观"的调整。从"门面型游戏观"到"本体型游戏观",既是游戏的独特价值得以发现的过程,更是儿童...  相似文献   

13.
刘英杰 《成才之路》2012,(2):97-I0014
近几天迷上一电脑游戏,游戏中有一个关卡我连续冲击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游戏的资源、升级限制等诸多原因,我发现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奈之下只好寻求网络"外挂",你会发现游戏中的"虚拟金币""技能""武器""装备"等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最高级别。运用这些"高级别"秘籍后,顺顺利利通关。并且一鼓作气  相似文献   

14.
庄子在主客统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中展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本真"游戏"态度。这种"游戏"态度具有非功利性、无目的性和无约束性的特征。在西方思想中,伽达默尔对游戏现象也作过深入的分析,从他"游戏活动的真正主体就是游戏本身"的思想出发,我们更能理解庄子这种本真的"游戏"态度以及他"无待"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严卿 《广西教育》2011,(1):56-56
扑克游戏由于有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的优点,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可以进行。通过扑克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感,提高教学效率。一、利用"猜牌"游戏,把握数的概念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感知、发现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如花的毽子     
张梅 《教育文汇》2012,(5):56-56
儿时的踢毽子游戏,一想起来,心底就起了暖意。三五个孩子围成圈儿,一只小小的毽子在足尖腾起落下。她们的乐趣,只有身在其中或是拥有这样回忆的人才懂。踢毽子,可以说是"中华老字号"的游戏了。"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行为问题在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社交的退缩行为属于较为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矫正和预防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那么采取何种方法可以让学龄前儿童在娱乐、自然、不受束缚的状态下使儿童社交问题消失、退化成为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人们发现体育游戏对于矫正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与其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以990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学前游戏行为量表,考察学前儿童社会偏好对游戏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与他们的各游戏行为呈显著相关。害羞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安静退缩行为、活跃退缩行为,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游戏行为;社交淡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行为、社会游戏行为和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为促进社会偏好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应该科学认识和干预害羞与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增加学前儿童的积极游戏行为、减少消极游戏行为,让儿童在自由、对话、创生、体验等具有游戏精神的活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霍伟航  甘嘉莉 《高教论坛》2020,(3):74-76,81
以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自我效能和内在动机理论,以社交需求为切入点探讨网络游戏中社交行为对沉迷网络游戏内在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被调查者在网络游戏中社交涉度越高沉迷网络游戏内在动机越强,被调查者对游戏虚拟人物个性化装扮在网络社交与沉迷网络游戏内在动机的关系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被调查者对游戏虚拟人物个性化装扮以及其自我效能感对网络社交与沉迷网络游戏内在动机关系间呈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