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工程教育是对已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等补充和提高的追加性教育。院校教育所培养的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合格的工程师还需要通过工程实践和继续工程教育才能“成型”。就业后继续工程教育是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工程教育系统构成终生教育体系,是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保持工程技术队伍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继续工程教育,对于国民经济从整体上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国民经济的知识含量,培养…  相似文献   

2.
继续工程教育是大学后终身性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继续工程教育应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合格工程师,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家、企业、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继续工程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为国内、外的实践所证实。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加速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因而,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工程教育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3.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对改革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改革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论述了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环节把握,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相关问题.指出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社会)三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转型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是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资源与能源领域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本文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分析探讨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内涵与特点,阐述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基础与应用技术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践性环节培养体系,并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工程师资格认证出发,深入剖析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中推行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和继续工程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以及根据国外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情况,并提出了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继续工程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建立在学科研究与学术分析基础上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是依据工程教育的本质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环境专业建设清洁生产特色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为例,根据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符合性、伦理性、创新性、创业性及全球性等特点,阐述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环境工程师的清洁生产能力要求与实现方式,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当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培养、轻企业实训,重技术传授、轻伦理教育的现象提供解决思路,也为兄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指针对某具体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将是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工程教育存在问题,通过借鉴国际上成熟的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方法,分别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1"新型联合培养方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等四个方面探讨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如何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突破口,带动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对推进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结合CA(Constructive Alignment)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从预期产出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测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明确了预期产出,并努力为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但教学活动与预期产出的关联还不够紧密,教学测评设计也需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王永生 《成才之路》2014,(26):I0004-I0005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偏离与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着教育主体思想错位、整体环境弱化、从业教育缺失等现象。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志着我国建立在学科研究与学术分析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开始回归其本来属性。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前提是明确"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工科院校向工程教育的本质理性回归要做到自觉回归,从打造队伍、抓好源头入手,多方参与,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12.
继续工程教育,又称“工程师的教育”,在国际上一般是指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所进行的一种专业教育,其目的是保持其知识的先进性,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发挥积极创新的作用。近年来,继续工程教育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相当有组织的、广泛的、必需的教育方式,成为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发展部分,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2+14-12,1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以实施创新教育为载体,从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体系及课外训练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适应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加快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应从终身教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实行系统整合,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宏大的工程技术队伍。在这个体系中,院校工程教育是培养现代工程师“毛坯”的主要基础,是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院校工程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其显著的工程特性。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指明了现代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中国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有关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吸收借鉴国外工程师培养的成熟模式,而少有对我国工程师培养经验的历史借鉴.培养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长期的诉求,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对诸如“有为人才”“健全工程师”的探索.这段时期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许多思想和实践,诸如在培养目标设定、制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即便在今日看来也有很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挖掘这段历史积淀,将对现代“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程科技人才在推动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更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经济的浪潮、现代工程的发展、工程师成长规律使得工程科技人员必须获得持续的学习。由政府投资建设职训基地及支撑服务平台,实现职训基地、高校继续工程教育、企业内训、社会性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并存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是满足继续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思路,也是"重构"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工程精英"是活跃在工程领域,对工程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的杰出工程人才,其具有六大特质:工程伦理道德、健全体魄人格、系统工程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强大实践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十二五"以来,南京理工大学以"工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在依托专业学院、基于"通专融合"理念培养通用型工程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院际、校企、政学、国际多元合作,新建教育实验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知识产权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分别以"本研贯通""学用合一""理工文交融"和"中外会通"为理念,着力培养工程科学家、应用型工程师、复合型工程师和国际工程师,丰富了人才培养类型,健全了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了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立足于21世纪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阐述了作者对工程教育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是造就一大批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实验教学无疑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厘清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视阈下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教师的"主人翁"和"终身学习"两种意识和抓好良好实验习惯养成、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注重实验骨干等三项工作,正确定位实验教学观,调整实验评价体系,把握学生实验的差异性、指导性和社会适应性,才能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是高校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外发达国家工程人才培养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模式,可以为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国内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工程教学资源匮乏,工程实践环境不良是困扰"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