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即将教学“千克与克”这一部分之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我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收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重量,做好记载。  相似文献   

2.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作指导,做好与“课改”衔接的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相似文献   

4.
朱红伟 《江苏教育》2005,(2B):33-34
“千米和吨”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克、千克的基础上安排的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知识。这一单元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薛芳 《山东教育》2002,(25):51-5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第四册第四单元42、43页“千克的初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通过一掂,称一称,看一看等实际操作活,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2.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通称体重和书包以及小黑板的重量,进步认识千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片段:师: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千克的多知识,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千克重沙子,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下,试试到有多重?(小组活动,轮流掂1千克重的沙子)师: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相似文献   

8.
单元整体说明: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单元“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认识了较小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质量单位认识的一次扩展。重点认识较大的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虽然“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大,不能通过像以前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采用掂、量、称等直接亲身体验和感知它的质量观念,但也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通过间接的计算、测量、估计、想象等间接方法促使学生对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学生探究深入、感悟深刻的重要手段。在“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千克和克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深入探究提供动力,又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龙青 《云南教育》2007,(9S):35-35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初次学习时更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鉴于此,本节课欲通过学生称、掂、估、猜、说等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联系课前学生“逛”商场对质量单位的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较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1.数学日记不拘泥于格式.我在教授了“克和千克”这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数学日记,但我并没有提任何要求,所以第二天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五花八门:有“作文式”的,有“表格式”的,有“绘图式”的,有“剪报式”的……其中有一名学生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我发现了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三(4)班曹菲菲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一课.我知道了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那么,1千克大约就是1000个2分的硬币的重量……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的可以用到生活中去.我觉得数学真是一门有用的学问.还有一名学生的日记采用的则是“表格式”.我的测量实验三(3)班王茜从学生们写的数学日记中我发现,记数学日记对学生总结归纳已学知识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不论学生用什么...  相似文献   

12.
“克与千克”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量与计量知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之后,并有最初步的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巳学过的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千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千克”的重量观念比较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1页例4。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小学数学应当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86—87页,练习十八1——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l千克=1000克。2.了解一些常用的计量工具,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尚青 《中国教师》2014,(2):42-4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接下来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对于数学课程要采用分级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专题教学,将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领悟力;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运用必要的实验,突破难点,增强了数学课程的亲和力,取得较好的效果。黎虹,王中兴:应用型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精彩描述。正因为数学就其本义上来说是“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研究课题之一。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大通县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主要是:“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讨;观摩张国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听取专家点评。无论是理论研讨、听课还是点评,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之后,我动员学生到生活中观察5种物品的包装,并记下它们的重量。第二天,我特地安排了一节课,让大家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