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伤行为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自伤行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根据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视角提出预防路径,即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以及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正>非自杀性自伤,是主观上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不以死亡为目的一种行为。学生自伤原因并不单一,主要涉及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民族文化层面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自伤原因,为实施干预提供精准靶点。一个人层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自伤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压力应对方式,是许多班主任头痛的班级管理难题。DBT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以生物社会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是一种适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应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共有的特殊情绪与行为问题。以来访学生的自伤行为个案研究为参考,分析青少年自伤现象的表现形式,并采用DBT疗法进行辅导,希望可以寻找一套适用于初中适龄阶段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之友》2013,(Z2):67
当前,"自伤现象"越来越小龄化,由社会波及到了学校。学生自伤原因很多,但粗略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学生本人患有心理疾病;一类是学生只是把"自伤"当作了一种手段,来逼迫学校或家长就范,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呈增长状态,这不仅危害着孩子身心健康,更影响着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被广泛关注。本文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现状、自伤动机与诱因、如何区分自伤和自杀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家长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应对自伤行为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回访,探讨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与童年期受忽视及各个因子(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与青少年社会支持及各因子(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和初中学生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与童年期受忽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第二,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共同解释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且社会支持利用度的解释力最强;第三,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和初中学生自伤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师婧璇  耿申 《班主任》2021,(3):61-63
近年来,学生自伤行为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相关流行学调査,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发生率高达36%—57%:相关研究还发现,自伤当事人的自杀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学生自伤的发生率之高与危险性之强已经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性焦虑.  相似文献   

9.
自伤行为是一种危险性极大的问题行为,它不仅给个体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而且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在特殊教育领域,有自伤行为的个体并不在少数,本文从自伤行为的界定、发生人群与发生率、病因以及干预方法等几方面,对有关特殊儿童自伤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打工,他们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近年来呈逐步增长趋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与情感需求受挫,留守儿童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倾向明显,亟须得到重视。非自杀性自伤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对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65名中职生的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了解感觉寻求、冲动性在家庭因素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比例为38.8%,有逐渐上升趋势;(2)家庭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自伤行为,父母管理显著负向预测自伤行为;(3)感觉寻求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冲动性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科学认识自伤行为成因,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优化管理子女的方式,为子女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培养其感觉寻求、自我控制品质积极发展,有效预防和疏导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工作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教书容易,育人却难。我们纵使把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但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作为人才的实际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相反,他们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成人大学生自伤(自我伤害)或他伤(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行为给个人、他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是证明。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对成人大学生自伤或他伤行为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浅探。  相似文献   

13.
王建中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103-104,107
大学生伤人和自伤是心理问题和应激反应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目前大学生伤害事件多发现象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通过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伤害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围绕如何预防和解决大学生伤害心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服刑人员自伤、自残和自杀是危害监管秩序的重大事件,也是反映刑罚执行效率,监管秩序和罪犯改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服刑人员自伤、自残和自杀受个体生理心理和外界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预防服刑人员自伤、自残和自杀,应加大对服刑人员的防控措施,改进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服刑人员教育,促使他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聋哑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的原因,如自身生理状况、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人际圈子小、心理不成熟等,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对聋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视。同时提出辅导与干预的方法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重点对象;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认识自己;成立学生关爱小组;加强挫折教育,增强适应能力;开设家长课堂,等等。以期帮助有自伤行为或自伤倾向的聋哑青少年摆脱生理和心理包袱,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工作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教书容易,育人却难。我们纵使把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但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作为人才的实际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相反,他们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成人大学生自伤(自我伤害)或他伤(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行为给个人、他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是证明。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对成人大学生自伤或他伤行为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浅探。一、原因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自身或外在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1.自私…  相似文献   

17.
非自杀性自伤(N S S 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青少年阶段和成人早期是自伤的高发阶段,最近几年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有14种NSSI行为方式,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击打等,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切割。  相似文献   

18.
自伤青少年的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自伤给青少年留下的不仅仅是生理上伤疤,更是心理层面的伤害,甚至会致残、死亡。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够对自伤青少年采取干预措施,则可以有效帮助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学校在干预自伤青少年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行动;关注同伴、网络对自伤青少年影响的两面性并合理利用正向影响;疏理校内外资源并形成合力,建立自伤危机干预通道。而发动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家长、同伴等开展全员预防自伤工作将有效预防青少年自伤。  相似文献   

19.
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对身体组织故意伤害且不被社会文化认可的行为.已有研究证实,这种违背生物天性的行为在身心剧烈变化的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研究基于萨提亚个人内在冰山理论,从江西省三所初中抽取了 1021名学生,采用青少年自伤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进行调查,探讨了自我和谐、幸福感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中职生早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中职生自伤行为在性别和生源地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自伤行为高于女生,农村学生自伤行为高于城市学生;中职生有无自伤行为在早期是否受忽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有自伤行为的学生在童年期遭受忽视各因子上得分较多;中职生早期不利处境与自伤行为有显著性相关,且童年期受忽视的四个因子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着正向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