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文 《海外英语》2012,(8):175-176
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强调通过不同寻常的写作技巧,使熟悉的图像或语言变得陌生。陌生化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思维,延长文字的审美,创造独特的意境。通常而言,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上,使文学充满活力。由此可见,诗歌就是一种典型的陌生化文学。诗歌常不拘泥于形式,用简短的几行字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自由度,这也是为什么陌生化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段。因此,诗歌翻译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原文通过陌生化翻译成目的语。陌生化能否被传达,将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质量和意境。该文选取中国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结合陌生化手法和诗歌翻译,分析陌生化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陌生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译者的再创造过程,充分体现了翻译所带来的新颖效果。  相似文献   

3.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4.
茨维塔耶娃以其独特的个性,写下了大量新颖优秀的诗歌。茨维塔耶娃具有敏锐的感觉和奇妙的想象,诗中的语言灵活。茨维塔耶娃也非常注重诗歌写作技巧,她的诗歌具有一种陌生化效果,使诗歌与众不同。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词语、标点符号、分行,探讨诗人独特的艺术手法,探究陌生化在其诗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肯明斯的诗歌在词汇、文法、排版等层面都充满了陌生化手法,这些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诗歌的审美时间,从而延长了诗歌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翻译肯明斯的诗歌时,译者应尽量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让读者可以最大程度地领略原诗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使诗歌语言永远鲜活、耐人咀嚼,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经典诗篇,从语音、词语、语法、语体、修辞等五个方面对诗歌语言陌生化手法进行了分析.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语言教学的原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语言的陌生化手法,从而获得审美"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是诗人创作的惯常手法,也是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代名词。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也具有"陌生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创造译文的新奇性,更为了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互补,译者必须张开双臂、拥抱差异,以"陌生化"为取向,传达出那些使原作成为经典的特质。从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和译者的主体性角度来看,诗歌翻译的"陌生化"取向不是指直译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而是指发挥译者主体性、运用"陌生化"手段进行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诗歌教学是新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但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9.
《邓恩诗歌研究》分别从世界观、陌生化、创作思想以及几何诗学等角度深刻挖掘了邓恩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手法,对邓恩的诗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国内比较全面的邓恩研究著作。语言通俗易懂,分析雅致入理。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翻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译诗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离不开传统,作为文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学传统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建构形式”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丧失文学性。所以,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而且也是形式的移植,但绝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