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岩  王鹏 《教育教学论坛》2012,(Z1):228-230
校企合作双方及外在环境构成的系统类似生态系统,校企双方形成共生体,并在共生环境影响下逐步演化。校、企间共生单元选择遵循质参量相兼容原理。根据共生单元间的能量分配是否均衡,校企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根据共生单元间作用强度差异,校企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共生。校企共生体在不同演化阶段都受共生环境的影响,但不同阶段共生环境作用力不同。  相似文献   

2.
刘丽欢 《广西教育》2022,(21):4-6+10
本文分析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短板,在此基础上论述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策略:加强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顶层设计,整合多主体共生资源;明确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治理主体的发展定位,形成“政—校—企业”跨国合作共同体;增强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的能力,提升共生界面的建设质量;深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推动校企跨国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校企合作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双方都能以低于市场的成本从合作中实现彼此的利益,因此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科层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形态,它具有虚拟企业的组织特征、生命周期和契约特征等。从合作想法萌芽到合作模式成熟,一共要经历接口、发展、深入、成熟和整合5个阶段,即高职校企合作的IPDMC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企合作这一中间组织形态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合作模式和选择相应的合作重点,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属性创新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35-237
基于共生理论,深度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共生系统,探究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的实施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实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长源  张锋 《文教资料》2007,(11):29-31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技能人才。企业具有资金、设备的优势,高职院校具有人才技术的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怡 《华章》2013,(24)
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既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校企共生模式是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型校企合作理念。相对于传统校企合作,校企共生旨在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在学习型社会构建背景下,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离不开校企共生模式的推动,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发展,均可在校企共生模式下达到内涵式发展与外延拓展,还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广泛覆盖。基于此,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校企共生模式下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具体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汪希  张铠 《科教导刊》2023,(26):14-16
文章分析了校企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度不高、学校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互结合度不深、校企师资专家相互融合度不强等问题,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工匠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方面,搭建“三全育人”新平台,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建设方面,对接产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组织方面,建立产教研平台,形成“产教研学”融合机制;师资队伍方面,优化产教资源建设,促进校企师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工程实践和工程职业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作为具有行业特色背景的地方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创新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培养过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主线聚焦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从构建层面、条件层面、实施层面、保障层面、衔接层面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校企合作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有很多问题。从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在遵循一定原则,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从宏观上建立以政府、高校和企业为三大中心的资源交换器,从微观上探寻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结合目前中国国情,提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十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而多元办学主体的事实必然要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面对着行为动机差异大、专用性投资不足、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大、合作过程协调成本高等交易特征及运作问题,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需要以符合利益相关者组织特质的"共同治理、动态治理、开放治理"原则,在信任治理和契约治理的双边治理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实施混合治理模式,为构建高效率的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工作参考,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服务地方企业且毕业后要成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为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脱离企业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努力找出符合现在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以此丰富校企合作理论,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丛倩  黄华 《职教论坛》2021,(1):151-157
从共生理论视角审视院校与对外投资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这一现象,判定存在共生关系,描述各项共生要素,基于数据定量分析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梳理六类实践探讨共生行为与组织模式,归纳出“总体正向发展,各方参与不均衡;形式多样程度各异,各方获利不对称;环境变化应对不一,调整中不断进化”等共生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的三个共生发展趋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迎来新增长点,应充分发挥“协同”优势,趋向最优进化方向“对称互惠”和最高发展程度“一体化”,把握关键机遇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大趋势下,在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引领,通过技术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等方式,整体推动学校党建与企业党建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有利于整合校企教育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城镇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战略。基层治理创新是解决目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近几年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改革,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市场接轨,资源共享,同时在教学环节上还要进行深度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对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制度化、长期化、订单式的管理,便于学生安心实习,也便于企业与学校进一步的沟通,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治理问题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有效释放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整合机制,直接关系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发挥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进行社会利益整合,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视角下,从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党内建设,利益整合的制度和方法等方面分析我国多党合作中的利益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成败。为更好地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阶梯立体式校企合作模式,设计了三个贯穿高职三年的校企合作模块,以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深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内涵,推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