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突破常规预习,让预习成为“对话”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突破课堂“独白式”,走向“对话式”;教师角色突破“指挥者”,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教师共同体中的教师学习是经验式、参与式和身份获得的学习。边界明晰、成员同质的教师共同体可能压抑教师个体性,限制学习机会,侧重共同体的再生产和知识的代际传递,不利于教育创新。作为边界地带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关系代表着教师学习情境的扩展,其特点在于开放的边界、包容性强,多元话语和实践均能获得对话的空间。伙伴关系中教师学习方式是扩展式、横向式的跨界学习过程,侧重于问题解决和探究,体现在新知识的试验、探索和创造上,代表着教师教学活动系统的整体提升。边界物件的开发和运用与作为跨界者的学校教师,是帮助教师实现跨界学习的中介机制。如何将伙伴关系中的跨界学习与共同体学习两者相融合是教师学习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法,它体现出其崭新的教学风格与特征.要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保证课堂对话教学的实现,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话的主题应源于生活;掌握"工具"来维持促进对话;自主构建,学会"共享";文本对话与人际对话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分组学习探究思维对话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是较为繁琐的教学项目,不仅要良好的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还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此类教学模式。分组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以小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探讨思维。所以,教师要对分组学习法进行研究,应用探讨对话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沈冲 《贵州教育》2013,(15):40-4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小组讨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式学习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而言,能最大化地利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能力,因此被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予以积极倡导,很多化学教师也都主动地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有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对对话式学习的内涵和操作方法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结果是学生不能在对话式学习中有效地进行讨论,致使本应互动、高效的对话讨论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意见,两三分钟就草草收场,使对话讨论浮于水面,流于形式;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对话讨论,浪费了宝贵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每况愈下,而课堂舞台式、教学勉强式与学习接受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忽视通向知识的路径,学生缺失情感的体验,造成勉强学习、拒绝学习与逃避学习的现象愈演愈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对话教学,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开展对话教学时,对话需求缺失,对话兴趣不强,对话习惯不良,对话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依然突出。作者就基于问题开展有效对话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并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师生学习共同体,指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团体,成员间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感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架构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当注重构筑"绿色对话平台",妙用课堂生成资源,有序指导学习方法,以有效策略引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教学中的教师作为是对话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话式教学是在对学生本身复杂性洞悉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知识成为学生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正确界定对话式教学,遵循对话各方的主体间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防止对话教学的"问题化"和"空泛化".  相似文献   

10.
教师能否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调动每个学生主动的运用多种方式的探研性学习。让学生掌握“乐学”的学习方法,对话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最能体现互动在对话中生成。下面我谈一点体会,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影响做学问的因素,我想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本身的一些职业特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正常人、非科学家特性的素质。 在科学家特质方面,首先,做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点是要牢牢地抓住科学问题不放。一旦抓住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就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实力,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拼命去解决相关的一个一个问题。例如在基因组研究中,人和小鼠的基因组约90%都是一样的,那  相似文献   

1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一项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立足点是学习。学习是完成历史任务和应对复杂局势的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知识。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3.
14.
学习科学重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它与深度学习紧密相联。学习科学视阈的深度学习是学习者遵循学习原理,在学校场域中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知识进行理解性和创新性学习的有效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典型机制主要有生长机制、颉颃机制、建模机制、互动机制和表达机制等。深度学习需要全面引导,但关键是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深度学习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和教学的变革等方面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要感谢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组委会的邀请,给了我今天为大会做主题报告的机会。这已是我第三次来到上海电视大学了。  相似文献   

16.
从合作学习角度看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小组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组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认识及实践的局限,小组学习目前还存在种种问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作学习理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尤其在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在素养方面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 (ELT) learning is a process. ELT conceives of learning as a four-stage cycle including four learning modes: concrete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nd active experimentation.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LSI) invented from EL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one's approach to learning situation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llect data with the LSI and present: (a)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for the different learning modes; (b)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arning modes and age; (c)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modes; and (d) homogeneous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e results showed highly significan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non-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rning modes and ag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me learning modes, and a cluster analysis found homogenous group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7,(6):25-30
文章从分析游戏化学习及其开发方式入手,系统并深入地阐释了游戏化学习环境下的教与学,包括游戏化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自主学习、认知能力。文章认为,游戏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学习力的源泉,人们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技能、策略,提升能力、适应变化,为终身发展积聚能量.学习力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并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得到提升,同时,学习因学习力的提升而得到加强,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该文从学习力的内涵与学习过程的实质出发,探索学习力与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并给出一些学习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